2012年1月17日星期二

赫魯曉夫拋棄了斯大林窮兵黷武的政策

《新史記》蘆笛


赫魯曉夫的外交改革上面已經 說過了,就是“三和”,重點在和平共處上。這其實斯大林之後蘇共新領袖們的共識,無論是貝利亞,是馬林科夫,還是赫魯曉夫,都認為應該這麼做。從必要性來 看,靠國家恐怖主義無情壓榨人民特別是農民,來維持龐大的武力並與西方進行軍備競賽,這軍國主義政策其實是竭澤而漁,一時或有奇效,但難乎為繼,不可能 “堅持一百年不動搖”。因此,必須設法與西方緩和邦交。從可行性來看,核武器的出現使得戰爭再也沒有了勝利者,帝國主義因此失去了發動世界大戰的慾望。在 這種情況下,東西方對峙的局勢有可能緩解,蘇聯再維持龐大的常規部隊便失去了意義。

這就是赫魯曉夫的基本思路。為此,他拋棄了斯大林窮兵 黷武的政策,開始削減軍備預算,將資源轉到民用建設上來,試圖改善民生。1955年,他放棄了斯大林制定的發展海軍的昂貴計劃。1960年,他下令將蘇軍 規模裁減三分之一,將這些省下來的錢用於經濟建設以及發展尖端武器。他的新國防戰略是削減常規軍備,靠導彈和核武器構成威懾力量。削減軍費在一定程度上改 善了人民生活。在他治下,政府首次為城市居民大規模建造簡易住宅,極大地緩解了斯大林無視民生造成的住房困難。在莫斯科,過去兩家人住在一個房間裡是尋常 事,如今這些人好歹可以搬入預製件築成的“筒子樓”,無異於從地獄裡上了天堂。

為緩和國際關係,赫氏頻繁出國訪問,熱衷於召開首腦會議, 試圖通過談判解決東西方的爭端,諸如越南問題,東德問題,並試圖與英美法達成緩和國際緊張局勢,改善雙邊和多邊關係,限制軍備的協議,等等。可惜雙方根深 蒂固的互相猜疑難以一朝消解,一方面,赫魯曉夫捨不得完全放棄斯大林的武力敲詐傳統,時常在國際場合炫耀蘇聯的強大武力尤其是洲際導彈,虛聲恫嚇資本主義 世界,甚至採取賭博式的冒險行徑,把導彈偷運進古巴,以獲得對美國本土實行核攻擊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因為美國的挑釁行為(例如在四國峰會前夕派U-2間諜 飛機侵犯蘇聯領空,被蘇聯擊落,人贓俱獲後艾森豪威爾總統還拒絕道歉,致使峰會流產),赫氏這些努力基本沒有成功。

但不管怎樣,美蘇兩國 領袖之間畢竟還是建立了直接聯繫,使得擦槍走火、因誤會而觸發核大戰的可能性大大地降低了。古巴導彈危機得以和平化解,沒有演變為核大戰,就表明了赫魯曉 夫的努力還是有一定效果的。最重要的還是,蘇美雙方簽訂了禁止大氣層核試驗以及防止核擴散的條約,為以後蘇美兩國簽訂一系列的限制軍備條約開了先河。

就 連赫魯曉夫的某些冒險行動或強硬措施都取得了某種程度的成功。例如當時蘇聯的盟國古巴面臨美國入侵的危險,赫魯曉夫把中程導彈秘密運入古巴,被美國發現。 肯尼迪當即在電視臺上宣佈封鎖古巴,觸發了加勒比海危機。就在大戰一觸即發之時,赫魯曉夫作了妥協,他同意撤回導彈,前提是美國保證不入侵古巴,並從土耳 其的軍事基地撤回威脅蘇聯腹地的導彈。肯尼迪同意了這些條件,於是蘇聯便撤回了導彈。這其實是老赫佔了便宜,但肯尼迪爲了照顧面子,要求對此協議保密,於 是世人只看見蘇聯撤走導彈,不知道美方作出的讓步,以為赫氏單向屈服了。蘇聯在全世界面前丟了臉,這在後來成了赫魯曉夫被推翻的罪狀之一。


赫魯曉夫主張“和平共處”,訪問美國馬里蘭州農場。

又 如臭名昭著的柏林牆。此前柏林問題一直是雙方矛盾的焦點,兩次引起國際危機。赫魯曉夫乾脆下令修築大牆,將西柏林與東柏林分成兩個無法通行的城市。這當然 充分暴露了共產陣營的黑暗,也使得東柏林居民乃至東德人民失去了逃往自由世界的方便途徑。然而此舉也在客觀上消除了矛盾熱點,緩和了東西方的緊張關係,此 後雙方再未為柏林問題尖銳衝突過。因此之故,西方政客們雖然嚴厲譴責此舉,肯尼迪甚至為此跑到西柏林去,聲稱“我也是柏林人”,但內心其實如釋重負。 (《新史記》第3 期)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