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
核心提示:美国财政部前顾问史蒂文・拉特纳:"虽然中国经济可能问题成堆,但是我愿意赌它的成功会继续下去。"
原文:Will China Stumble? Don't Bet On It
作者:Steven Rattner
发表:2011年12月2日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现在哪天要不说说中国面临的经济问题都成怪事了。虚高的房地产市场。快速上升的工资。日渐衰弱的制造业。紧缩的信贷标准。这个单子可以一直开下去,看上去怪吓人的。
但是,最近一次访问中国后,我仍然十分乐观地认为,中国仍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虽然发达国家跌跌撞撞,几乎没有增长,但是中国国内生产总值2011年预计将增长9.2%,明年为8.5%,同样让人吃惊。
这个国家生机勃勃,不断取得成功,在经济上满怀雄心壮志和自然涌现的自信。参观一下上海郊区的通用汽车制造厂,看着别克牌汽车源源不断地从生产线上出来,而这些生产线与密歇根生产厂的几乎没有区别。
这不应该让人感到意外,因为通用汽车公司力求让它在中国各地的工厂做到标准一致。令人惊奇的或许是,上海通用公司在生产率、质量和工人安全方面达到了美国的水准――而所付的工资仅为美国工资水平的一小部分。
这显示了中国很大的优势:在极低工资水平下保持很高的劳动效率,从而无情地压低成本的这种能力。在深圳富士康得最大工厂,42万中国人每月的工资约为$188,他们为苹果、惠普、戴尔这样的超级大客户组装电子产品。
中国往往被批评为"组装之国",不过,随着更多的零部件在中国生产,中国的出口附加值在不断增加。比如,通用公司在中国有350家供应商。
中国的经济成功也往往被涂上不透明的政治体制、压制性的政权和腐败等色彩。但是,这种威权与自由企业制度非同寻常的结合应会继续奏效,因为它有能力保证人们的收入不断增长,让似乎更关心经济发展而非民主的民众感到满意。
在经济方面,中国还有诸多任务要完成,但是没有一个是不可能解决的。就像一个世纪前的美国,进入城市的大量农村移民需要工作,效率低下的国有公司必须进行改革(近几十年来欧洲很多国家也是这样)。其他明显的困难,如毫无疑问是有房地产泡沫,都令人头疼,但也都可以解决,再说,和压垮美国经济的泡沫比起来,中国的不算什么。
同时,中国似乎无法产生有国际品牌的创新型产品,这也意味机会。在全球化企业的时代,中国这么一个崇尚品牌的地方――无论是象宝马、路易・威登这样的奢侈品牌,还是星巴克、哈根达斯这种品牌,中国都还没有产生出一个。
最广为人知的中国企业之一――联想在2005年收购了IBM的个人计算机业务后已经取得了有限的成功。令人惊讶的是,中国的汽车企业是所有大国中在本土市场拥有最低国产化市场份额的。中国已经在强调建船了,船舶的品牌不是太重要
与19世纪的美国相像的是,中国的工业化初期问题重重――从任人唯亲到做假账――这种令人生厌的"狂野西部"式的行为让投资者很担心。但是在这些让人忧心忡忡的现象背后,是一个对自己的未来进行大规模投资的国家――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46%,而美国仅为12%。
虽然中国的整体政府负债较高――有些人甚至估计要高于美国――中国的债务主要发生在投资方面,而非消费,对长期增长来说,投资比消费要好得多。虽然有些"无头路",中国已经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核心基础设施。中国政府在资本分配方面可以说比我们的政府做得好。
中国的家庭不愿负债(有四分之一的住宅是现金购买的),导致其储蓄率为其收入的近40%,而美国人的储蓄率不到5%。
中国上下都欣赏企业家精神,它也让开创新公司变得更容易了,为积累巨额财富扫清了道路。中国的亿万富翁人数仅次于美国。(中国的收入不均衡状况也堪匹敌美国。)
看起来很明显,改革会逐步进行。举几个例子,对利率、汇率、食用油和汽油的管制正在放松。中国甚至也关注到了环境,对节油型汽车进行了减免税的优惠,而在最大的城市,实行了购置新车的限制。
中国奉行的令人不安的重商主义方针给它带来了好处――它操纵汇率,无视贸易规则。它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3.2万亿美元而且仍在与日俱增),并阻止外国企业进入市场,在从太阳能电池板到玩具等各个方面,都获得了竞争优势。尽管国会想要教训教训中国,看起来中国可以用步调缓慢的改革来躲过惩罚。
虽然中国并不缺乏挑战,但是我愿意赌它的成功会继续下去。
本文作者史蒂文・拉特纳(Steven Rattner)是观点栏目的作者,美国财政部前顾问,领先的汽车行业顾问。他也是华尔街的一名长期高管。
原文:Will China Stumble? Don't Bet On It
作者:Steven Rattner
发表:2011年12月2日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原文配图】
现在哪天要不说说中国面临的经济问题都成怪事了。虚高的房地产市场。快速上升的工资。日渐衰弱的制造业。紧缩的信贷标准。这个单子可以一直开下去,看上去怪吓人的。
但是,最近一次访问中国后,我仍然十分乐观地认为,中国仍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虽然发达国家跌跌撞撞,几乎没有增长,但是中国国内生产总值2011年预计将增长9.2%,明年为8.5%,同样让人吃惊。
这个国家生机勃勃,不断取得成功,在经济上满怀雄心壮志和自然涌现的自信。参观一下上海郊区的通用汽车制造厂,看着别克牌汽车源源不断地从生产线上出来,而这些生产线与密歇根生产厂的几乎没有区别。
这不应该让人感到意外,因为通用汽车公司力求让它在中国各地的工厂做到标准一致。令人惊奇的或许是,上海通用公司在生产率、质量和工人安全方面达到了美国的水准――而所付的工资仅为美国工资水平的一小部分。
这显示了中国很大的优势:在极低工资水平下保持很高的劳动效率,从而无情地压低成本的这种能力。在深圳富士康得最大工厂,42万中国人每月的工资约为$188,他们为苹果、惠普、戴尔这样的超级大客户组装电子产品。
中国往往被批评为"组装之国",不过,随着更多的零部件在中国生产,中国的出口附加值在不断增加。比如,通用公司在中国有350家供应商。
中国的经济成功也往往被涂上不透明的政治体制、压制性的政权和腐败等色彩。但是,这种威权与自由企业制度非同寻常的结合应会继续奏效,因为它有能力保证人们的收入不断增长,让似乎更关心经济发展而非民主的民众感到满意。
在经济方面,中国还有诸多任务要完成,但是没有一个是不可能解决的。就像一个世纪前的美国,进入城市的大量农村移民需要工作,效率低下的国有公司必须进行改革(近几十年来欧洲很多国家也是这样)。其他明显的困难,如毫无疑问是有房地产泡沫,都令人头疼,但也都可以解决,再说,和压垮美国经济的泡沫比起来,中国的不算什么。
同时,中国似乎无法产生有国际品牌的创新型产品,这也意味机会。在全球化企业的时代,中国这么一个崇尚品牌的地方――无论是象宝马、路易・威登这样的奢侈品牌,还是星巴克、哈根达斯这种品牌,中国都还没有产生出一个。
最广为人知的中国企业之一――联想在2005年收购了IBM的个人计算机业务后已经取得了有限的成功。令人惊讶的是,中国的汽车企业是所有大国中在本土市场拥有最低国产化市场份额的。中国已经在强调建船了,船舶的品牌不是太重要
与19世纪的美国相像的是,中国的工业化初期问题重重――从任人唯亲到做假账――这种令人生厌的"狂野西部"式的行为让投资者很担心。但是在这些让人忧心忡忡的现象背后,是一个对自己的未来进行大规模投资的国家――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46%,而美国仅为12%。
虽然中国的整体政府负债较高――有些人甚至估计要高于美国――中国的债务主要发生在投资方面,而非消费,对长期增长来说,投资比消费要好得多。虽然有些"无头路",中国已经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核心基础设施。中国政府在资本分配方面可以说比我们的政府做得好。
中国的家庭不愿负债(有四分之一的住宅是现金购买的),导致其储蓄率为其收入的近40%,而美国人的储蓄率不到5%。
中国上下都欣赏企业家精神,它也让开创新公司变得更容易了,为积累巨额财富扫清了道路。中国的亿万富翁人数仅次于美国。(中国的收入不均衡状况也堪匹敌美国。)
看起来很明显,改革会逐步进行。举几个例子,对利率、汇率、食用油和汽油的管制正在放松。中国甚至也关注到了环境,对节油型汽车进行了减免税的优惠,而在最大的城市,实行了购置新车的限制。
中国奉行的令人不安的重商主义方针给它带来了好处――它操纵汇率,无视贸易规则。它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3.2万亿美元而且仍在与日俱增),并阻止外国企业进入市场,在从太阳能电池板到玩具等各个方面,都获得了竞争优势。尽管国会想要教训教训中国,看起来中国可以用步调缓慢的改革来躲过惩罚。
虽然中国并不缺乏挑战,但是我愿意赌它的成功会继续下去。
本文作者史蒂文・拉特纳(Steven Rattner)是观点栏目的作者,美国财政部前顾问,领先的汽车行业顾问。他也是华尔街的一名长期高管。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