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最近宣布,從2011年12月5日起,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此次下調距離上次上調存準率不到半年時間,也是中國央行三年來首次下調存準率。自2010年1月至今,人行連續12次上調存準率,到達21.5% 的歷史高點。目的就在於回收流動性,應對通膨不斷上升的壓力。當前通膨出現回落趨勢,而且民間信貸狀況嚴峻,因此人行有必要調整貨幣政策。
人行下調存準率不應理解為貨幣政策發生方向性變化。因為此次下調0.5%釋放出的資金量有限,不會令已經抑制住的通膨再度抬頭。但是下調存準率無疑是短期內緩解市場資金面壓力的較好選擇,也符合微調的政策導向。
有能力對抗通膨
針對最近大陸信貸的問題及下調存準率,唱衰中國論者又再度崛起,認為中國經濟裂縫日益擴大,已經蔓延到金融市場,未來硬著陸的風險很大。有些批評者說,損害已經造成。在中國的亮麗高樓、高速公路和高速列車背後,出現了鬼城、空洞的道路和多餘的鐵路線。
公共債務呈爆炸增長,增加人們對中國經濟過載的擔心。2006年出版《中國即將崩潰》一書的章家敦(Gordon Chang)更表示,越來越多人認為中國奇蹟毫無意義。他最近受邀出席投資者會議,仍堅信中國GDP增長放緩,公共債務上升和居高不下的通膨,證實中國問題將會更加嚴重,中國崩潰迫在眉睫。
然而從存準率的下調,我們看到中國其實還有很多的政策工具。存準率本身可以下降的幅度還非常的大,存準率基本上是選擇性信用放款的基礎。真正影響廣泛的政策工具是存放款利率,現在中國的一年期定存還高掛3.5%,放款利率是6.5%,利差都還維持在3%以上。因此,如果經濟真的大幅度衰退,利率、利差可以下調的幅度也是非常的大。當然,中國的通膨一直是個問題。CPI的國際警戒線是4%,10月CPI依舊維持在警戒線上1.5個百分點,不能說明已告別通膨壓力。但是中國不乏兩位的通膨經驗,九○年代初期嚴重的狀況,都已經熬過來。人民銀行應該可以有充分的經驗與信心來對抗通膨。
另外在中國,主權債務規模相對來說並不太大。1981年大陸恢復發行國債,當年的國債發行量僅為48.66億元。目前的國債餘額總量約為10兆元左右,占GDP的比重不到25%,遠低於國際公認的60%的安全標準。另一方面,大陸財政收入增長的速度近年都保持在20%以上,大大高於GDP的增速,造成持續的巨額的超預算收入。
從2000年至2005年,在大陸財政部編制的預算草案中,全國財政收入預算增長平均為 9.47%,而實際增長平均達18.52%。2010年財政預算增幅11%,而實際增幅則是21.3%;今年的預算增幅是8%,而前10個月的增幅已經是28%。今年預計財政收入將達到9兆852億元,已遠超去年全年8兆3000億元的總和,而且比年初預算規定還多出1100多億元。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中國將在很長的時期內不存在著主權債務危機的問題。
不能再誤判形勢
但值得警惕的是,大陸的地方債務引發的問題嚴重,危害性不容小覷。及其總規模大約為10.7兆,如果加上國債餘額,那麼中國的債務總額佔GDP的比重就將翻一倍,達到約50%,接近國際警戒線水平。
因此對於大陸的經濟狀況,我們是應該有危機意識,但是不能被唱衰者所言的嚴重性給綁架。尤其是如果因為大陸有危機,我們就不肯向前行,台灣失掉的就是機會。上次章家敦言之鑿鑿的講因為加入世貿,中國即將崩潰。影響當時台灣主流思想,中國會裂解成七塊論。
因此當時當家的總統李登輝要我們「戒急用忍」。延續到後來陳水扁的「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因為這錯誤的認知,我們喪失了參與中國這十幾年來高成長最好的機會。假如時間可以重來,我們當時就跟中國簽訂經濟合作協議,今天台灣的國民所得就不只是三萬美元;今天中國四大銀行的股份,台灣就不會缺席。
對台灣而言,我們要記起教訓,要思考什麼才是對台灣最好的。大陸有問題,台灣能幫什麼忙。兩岸是利益共同體。執政者應該思考如何共同創造雙贏,共同嘉惠兩岸的百姓。
(台大經濟系教授,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財金組召集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