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3日星期五

北韩媒体将金正恩描绘为稳执权柄的继承人

《纽约时报》

核心提示:朝鲜电视台播出了金正恩在安放其父亲遗体的锦绣山纪念宫接待哀悼者时,军队高级领导人向年轻的金正恩致敬的镜头。媒体正在为金正恩接过权力塑造正统和光辉的形象。

原文:In North Korea, Kim Jong-Un Moves To Consolidate Power
作者:CHOE SANG-HUN
发表:2011年12月21日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22nkorea-a-articleLarge.jpg
【原文配图:周三,南韩军人正在某边境哨所观察北韩。图片来源:美联社】

首尔,南韩――朝鲜领导层周三迅速采取行动,在金正日死后,国际媒体的闪光灯都对准北韩的时候,把金正恩描绘成这个国家毫无争议的统治者。

由于军队的忠诚是新领导人成功巩固权力的核心,朝鲜电视台今天播出了金正恩在安放其父亲遗体的锦绣山纪念宫接待哀悼者时,军队高级领导人向年轻的金正恩致敬的镜头。国家电视台还反复播出军队高级领导人誓言效忠金正恩的画面。

在南韩,国家情报院向国会报告说,在周一宣布金正日去世的消息后不久,北韩军队取消了野战训练,高度戒备地返回军营。此消息是参加了该机构的闭门媒体通气会的一些政策制定者们透露的。

南韩的联合通讯社周三援引匿名的政府消息来源说,[让北韩军队]返回军营的命令是在金正日去世的消息宣布之前、以金正恩的名义发布的,这表明他已经控制了北韩有着120万军人的军队。这一情报结构还告诉国会的情报委员会,北韩各大城市已经加强了安全。但它还预测,在金正恩的权力得到巩固之前,朝鲜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将充当"临时执政机构"(其父金正日曾经是该委员会的主席)。金正恩尚未担任其父亲的两个最高职位――劳动党总书记和国防委员会委员长。

分析家们说在举国哀悼其父之际,金正恩被匆匆扶上权位,这是表明他的脆弱性的一个信号。在北韩的建国者、金正日的父亲去世的时候,"在举国哀悼时谈论金正日的继位被认为是要遭天谴的。"位于首尔的韩国国家统一研究院的分析家崔真旭这么说。

金正日去年宣布其最年轻的儿子为接班人时,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授予金正恩两个军事头衔:四星将军和劳动党中央军委副委员长。但金正恩对强硬的人民军――在其父亲实行"先军"政策之后,军队的影响力日益增加――的控制权尚未经受过考验,一些人担心,他可能利用紧张局势来确立自己的领导资格。人们认为,军队最反对朝鲜放弃核武器以换取外来援助。

如果外界猜测不到30岁的金正恩无法巩固权力,他可能会成为由军队和65岁的张泽成构成的集体领导下的一个象征性人物。张泽成是金正日的妹婿,金正恩的叔叔,在金正日当权时获得了影响力,常常被认为可能就是金正恩的摄政王。

周三,美国和南韩对北韩小心翼翼地进行了初步接触。尽管北韩的进攻性和核项目进展都让这两国长期以来感觉受挫,两国看起来还是很注意不要在这样一个敏感的权力交接的时候激怒北韩,释放出了它们愿意与正在成形的领导层在准备妥当之后进行接触的信号。不过,两国要表达的同情是对北韩人民的,而不是对政府的。

周三,首尔宣布私人组织和个人可以以邮件或传真的方式对金正日的去世表示哀悼,还以已故的韩国总统卢武铉之名成立了一个基金会,卢武铉在2007年曾经和金正日举行过高峰会谈。这一举动弥补了南韩没有派遣政府代表团参加金正日的葬礼这一决定留下的外交空白,韩国还决定让支持南北韩和解的重要人物的家属们参加金的葬礼,他们包括前总统金大中和现代公司的前主席郑梦宪的家属。

美国国务院说美国官员已经在纽约的联合国见过了北韩的外交官,上周在北京进行的关于向北韩提供粮食援助的讨论也在继续,虽然还不能期待能立刻产生结果。

国务院发言人Victoria Nuland说:"我们会继续讨论。但在目前这样的悼念期,老实说,我们不认为在年前解决这些问题有什么把握。"

北韩的邻国和主要盟友,中国进行了对北韩的接触。胡锦涛主席访问了北京的北韩使馆表达哀悼。周三,总理温家宝和另外四位执政的共产党的政治局常委成员也同样如此。周三,南韩认为北韩编造了一些关于金正日之死的细节,引起了人们的一些怀疑。

南韩的国家情报机院院长元世勋在周二该院委员会的闭门会议中说,间谍卫星影片说金正日的专列在整个周末都停在平壤车站,没有移动。

元的话被泄露给了南韩的新闻媒体,引起了对周一的北韩报道的怀疑,在报道中,领袖是在周六8:30的时候在列车中去世的,当时他正"前往实地调查的旅途中"。周三,有猜测说北韩政府可能想把金正日塑造成是一个勤勤恳恳工作的领导人的形象,让他的儿子可以平稳地接过权力。

但是反对党立法者崔在成说这一情报机构没有确凿的证据说专列在据报道金正日死亡的时候是静止的。崔说金有不止一辆专列,他称该消息被披露给媒体是一种想要激怒北韩的"鹰派"企图。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