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1日星期三

北京會見翁山蘇姬具外交內政雙重意義

社論

外交,永遠是國家利益的博弈,沒有一直的朋友,也沒有永久的敵人。在全球化的時代,外交博弈的寬度和廣度大幅增加,也沒有了冷戰時期敵我對峙的那種嚴峻,在國家利益驅使下,可以更加靈活而多元地推動外交進展。美國是靈活外交的最佳代表,為了美國利益,可以讓敵人變成朋友,又可以讓朋友變成敵人。在最近展開的東亞外交上,美國就展現了這方面的「魅力」,尤其是在緬甸議題上。國務卿喜萊莉訪緬,成為重大話題。當然,美國的政策改變,受到兩個因素的推動,一個是緬甸「民選」政府為了緩和國際社會的經濟制裁,向西方示好,做出了大尺寸的開放姿態,尤其是讓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翁山蘇姬女士獲得自由,給美國國務卿的來訪鋪下了政治紅地毯,美國樂得接受;另一個原因當然是為了制約中國,需要拓展針對中國鄰國的外交,以強化美國在東亞東南亞的領導力。
美國外交的舉動,雖然對中國在緬甸的影響力造成了挑戰,但總體而言,因為解除了美國和西方國家對緬甸動武的可能性,中國在南邊捲入國際紛爭的可能性大幅下降,有利於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所需要的和平環境;同時,一旦緬甸擺脫制裁限制,與國際經濟接軌,緬甸國內的市場也會成熟起來,這對中國產品向緬甸推銷大有好處,而且也節約了本來需要的大幅度經濟援助。
問題是,針對開放的緬甸,中國對緬外交如何進行?本來,中國按照傳統思路,認為緬甸的變化,只是軍政府衝破孤立的手段,其中一些方法,可能還是中國建議的,中國沒有必要跟著美國的步伐,也來推動一下對緬甸的新外交,一切按照原來的方式走,就可以了。其實不然,在全球化的大形勢下,「作秀般」的改革,推動一段時間以後,也會帶來實質性的變化,因為人民要求改革,要求進步。換句話說,一旦緬甸當局在目前的改革和與西方和解的過程中,嘗到了甜頭,或者進入了不可逆轉的軌道,那中國的國家利益,可能在緬甸新的變化中,遭到打擊和排斥。因此,中國面對緬甸新的格局,也必須要有新的思路。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的新思路正在呈現,具體的例證就是,12月中旬,中國駐緬甸大使李軍華破天荒地會見了緬甸民主運動的象徵,全國民主聯盟領導人翁山蘇姬,聽取了她對緬甸發展的意見。為了減少外部世界的衝擊。中國外交部把這次會面的原因,定位成翁山蘇姬的主動要求。一次會見,卻是中國外交模式的重大突破,其意義非同小可。首先,這就平衡了美國對緬甸朝野拉攏的策略,爭取了緬甸的民心。以往,緬甸民眾一直認為,北京是軍政府威權統治的後台,是與緬甸人民為敵的,如今,中國大使與翁山蘇姬會談,就可以改變這種情況;其次,牽制緬甸執政當局,不讓他們為所欲為。
事實上,緬甸新政府已經採取了一些打擊中國的政策措施,中國是挨了「悶棍」無處說。老實說,中國因為在緬甸建立了出擊印度洋的秘密海軍基地,就被緬甸當局敲詐了很多利益,因此,這次考慮要在塞席爾建軍事基地,也是要減少在這方面對緬甸的依賴;再次,當然為未來緬甸的可能「變天」預先做投資。中東的突然變局,讓中國吸取了教訓,不能只把繩子拴在一棵樹上。
外交獲利之外,見翁山蘇姬,對中國的內政也會有良性影響。一是理解了為何持不同政見者需要外部支持,尤其是大國支持,這就讓北京可以善待類似翁山蘇姬這樣的人,比如劉曉波。二是可以瞭解翁山蘇姬為何願意與當局合作,來推動改革,這個經驗,是否也適合中國。由此可見,大國在國際上不要製造敵人,而是要廣結善緣,同樣,在內政上,也應該化敵為友,多元共存。北京可以踏出見翁山的一步,也就可以踏出善待國內持不同政見人士的一步,畢竟,外交本來就是內政的延續。


Read more:世界新聞網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