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9日星期一

政治家講利害,歷史學家講真假

《新史記》記者 高伐林


2011年9月28 日,旅英學者蘆笛前來美國訪問期間,《新史記》雜誌邀請紐約、新澤西、華盛頓的部分華人學者,在紐約舉行座談會。座談會採取漫談式,不設主題,不限時間。 怎樣看待歷史研究?應該“為歷史而歷史”,還是應該“古爲今用”,把歷史當成工具?歷史研究的主觀性和歷史事實的客觀性如何處理?如何對待“硬事實”和 “軟事實”?怎樣評價辛亥革命以來的中國百年歷程?這些話題激活了大家的思維,爭論熱烈。10月4日,又有幾位學人與蘆笛對話。

這裏刊登根據錄音摘錄整理的紀要,均未經本人審閱。


馮勝平:在專制體制下,堅持獨立思考的,都會受到迫害。科學家、歷史學家講真假,政治家講利害,老百姓講天理。

我曾經與一個朋友在網上討論時說過四句話:

以革命的名義殺人;以人民的名義共產;以改革的名義分贓;以和諧的名義封口。

對 第二句話,有爭論,他認為“以共產的名義掠奪”更妥帖。但我認為,按照今天現實來看,這確有道理,但從歷史角度來看,不夠客觀。六十年代之前那一批共產黨 人,還真沒有什麼私有觀念,真還不是“以共產的名義掠奪”老百姓,真就以為自己開啟了共產、均富的大門。所以這兩句說法,還是前一種更接近史實。第三句 話,現在沒有人爭論。

胡平:這就是中國與蘇聯的區別。革命者造反,起初都是說,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大家。蘇聯後來將財富還給人民,等於對原先的革命做了個交代:我們搞錯了,但我們不是成心的;反過來,中國的做法,等於就是將老百姓的財富搶到自己家裏。

馮勝平:捷克的王子前一段到美國來了。捷克變天之後,將他的財產,多少莊園、多少名畫什麼的都歸還給他,唯一的條件就是:你不能賣。他為了維護保養這些東西,只能借高利貸。

好, 講孫中山——既講價值判斷,也講事實判斷。孫中山平生最喜歡、最熱衷的是革命,上個世紀初的各種革命,無不跟他有關。蘇聯派越飛訪華,要在中國挑一個軍人 做代理人,他們要的就是外蒙、新疆的權益。先找吳佩孚,吳雖然有軍閥的一些毛病,但他不肯賣國;越飛又找南方軍閥陳炯明,陳也有底線,也沒鬆口;越飛第三 個,最後一個,找到孫中山,一拍即合。蘇聯給孫中山派來顧問,給他資金,給他武器,從此中國就有了黃埔、有了北伐——孫中山終於賣國成功。這裏當然是有價 值判斷的,但我們可以都不講:賣國也好,搞女人也好,都隨你,你要把中國變好,咱們就認了。但他先後與四個朋友決裂,章太炎,宋教仁,黃興,陳炯明,每決 裂一個,中國就堵死一條演變的道路。不論是法治道路,政黨政治道路,聯邦制道路,無論哪條路,走通了都是康莊大道。

孟玄:這正說明都走不通!只有走孫中山的道路,才使中國得到今天這樣世界第二強國的地位。王綱解體之後,梁啟超與孫中山鬥了幾十年,聽見孫死,寫文章說,孫是絕對不擇手段的人,他確實不愛錢,還是一個偉大的人。

孫中山在“二次革命”時,跑到日本去說,袁世凱給你的條件,我給你加倍。這是賣國,但沒有成為事實呀!只能批判他的動機、剖析他人格的多樣性,但是只有變成事實,才能成為影響後人的事件。

孟玄(高伐林攝)

馮勝平:蘆笛面臨這樣的一個問題:顛覆了很多人的信仰系統,卻沒有給出建構的系統。

蘆 笛:我給出了呀,我的建構就是:必須理性地對待歷史問題。我並不主張“大一統”,但在當時那種列強的環境下,當時的知識精英想的是如何保種,追求的是富國 強兵,不是民主。當時在華的關心中國前途的外國人,包括孫中山的外籍顧問莫理循,都勸說,不要廢除帝制,廢除了一定造成混亂。他們有這種先見之明。梁啟超 也先知先覺地看到,警告過。
今天不同了,今天中國沒有外患,只有內憂,我更不反對中國分成多少塊了。

當時中國有個富強的目標,又 有個幾千年的帝王傳統,將這個弄掉了,必然要亂上幾十年,對誰有好處?如果看到當時中國的國際處境,應該說這是最糟糕的一種局面:槍桿子成了第一權威。我 就想不通,中國怎麼就將一個白癡,捧成了“國父”!看看端納的回憶錄,孫中山完全不是一個正常人——修20萬公里鐵路!端納說,誰去投資呀?孫中山從西藏 拉一條線到雲南,又拉一條線到新疆……考慮過經濟效益嗎?再說,中國打仗亂糟糟,誰會借款給你呀!他所謂“十次起義”,完全是兒戲!今天的民運也不會蠢到 那個地步吧!就算打下了總督衙門,又能怎麼樣呢?

高光俊:“十次起義”確實是兒戲:收買一些幫會、土匪,去放幾槍,也很可笑。但是造成了革命的氣勢,動搖了人們對滿清的信心。

孟玄:為什麼還是承認他,推戴他當“臨時大總統”,也是說明他通過發動這些起義,有了credit(信譽)。

蘆笛:他封官許願嘛,許諾洪門,誰要來捐款,我將來如何歸還,委以何種官職。他對革命黨又吹噓說弄到多少經費……整個一群騙子麼。他為什麼能成“國父”?我覺得是老毛子(俄國人)弄出來的,否則他成不了。(未完待續。《新史記》第 4期)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