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9日星期一

從“鄧小平南巡20周年”看兩岸關係

工商時報 【本報訊】
 對大陸改革開放影響至鉅至深的當年「鄧小平南巡」,至今即將屆滿20周年。由於當時該事件也推動了台商大陸投資,且和兩岸「92共識」的形成具有密切關係,因此如今在該事件20周年即將屆至之際,兩岸各方有必要去重溫其積極性的意涵,以作為未來推動兩岸關係的參考。

 該次的南巡,是鄧小平自1992年1月18日起進行的南方視察之行,主要的行程在廣東的深圳、珠海兩個經濟特區。該次南巡之特別值得回顧,是因鄧小平在行程中發表了空前轟動的「社會主義也有市場」等重要談話,因而催生了中共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路線」,使大陸以往的「計劃經濟」體制漸次走進歷史。這個事件,堪稱為大陸真正改革開放的起點,也改寫了東亞乃至全球的經濟格局。

 當年鄧小平南巡談話曝光後,全大陸迅速掀起了經商熱和投資熱。官方則把「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話語奉為圭臬,一切施政,都轉而以「三個有利於」為著重點,即有利於發展社會生產力、有利於增強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而,整個大陸的政經氛圍變得活潑,包容性亦大增,著實體現了「經濟是最高的政治」之決策思維。

 在如此的氛圍下,兩岸關係發展也開始躍進。台商大陸投資,即是自此時開始茁壯和深化。之前台商投資的落腳點,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的幾個經濟特區,且主要從事加工出口,僅有少數台商前往其他地方進行布局。但自鄧小平南巡後,大陸台商普遍把投資經營的眼光,擴大到四面八方。從此開始,台商在大陸的投資地點持續增多,經營行業別也漸次擴散,且對大陸內銷市場的試探風氣也流行起來。

 而在兩岸政治互動方面,當初雙方海基、海協兩會首度面對面協商,就是在鄧小平南巡結束後不久的1992年3月下旬,於北京舉行。同年10月末,兩會舉行香港會談,正式觸及兩岸政治定位的重大議題,在討論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我方提議,各自以口頭聲明方式來表述一個中國,即「一中各表」。而大陸海協會對我方的該項提議,當時回覆表示尊重及接受。這就是著名的「92共識」之由來。

 回溯當時,兩岸關係剛走出長達40年的緊繃對峙局面,而竟能如此迅速地形成上述共識,主要原因是那時兩岸主政者,都有誠意為兩岸關係解套,以追求雙方的互利共榮。其中在大陸方面,是鄧小平南巡後,大陸全面的經濟發展熱,使其決策層充分體認到,對台灣經濟產業資源的引用,具有高度的必要性,因而當時大陸對兩岸關係各方面的事項,都表現了較大包容力。

 雖然在這之後,兩岸關係陸續發生了一些風波,雙方當局有了多次的齟齬摩擦,使彼此無法對「一中各表」進行深入討論及形成文字協議,但實質上,「一中各表」仍能潛移默化為兩岸雙方間的一種「默契」,給彼此留下「各說各話」的灰色地帶,因而它雖無文字協議,卻也一直在檯面下支撐兩岸關係發展。這種現象的背後,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因素,就是台商大陸投資的蓬勃發展。換言之,台商的大舉投資大陸,並為兩岸帶來了共同利益,這種情況,使兩岸雙方當局多年來一直能儘量以「各說各話」的模式,來處理兩岸政治問題。這樣又為兩岸經貿的進一步發展,保留了空間。這是一種「兩岸特色」的良性循環。

 總而言之,今天台灣內部因選戰而激烈爭論的「92共識」,當初之形成,和鄧小平南巡後的兩岸經貿熱潮實有密切關係。它是來自客觀需求和實質需要,而非兩岸雙方在較量陰謀詭計。如果今天台灣仍有發展兩岸經貿的需求,則政治人物實無必要去挑戰「92共識」之存在。讓它繼續以「潛在」、「默契」的形式,使雙方當局保有各說各話的空間,並支撐兩岸經貿進一步發展壯大,而為兩岸雙方造就更大的共同利益。若是不顧實質需求,而一味用抽象政治語言來挑剔「92共識」,那將嚴重挫傷兩岸經貿建構,而對台灣經濟帶來得不償失的後果。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