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9日星期一

大陸新一代觀察台灣總統選舉

亞洲週刊

張倩燁
我作為中國大陸新一代,對台灣選舉充滿了好奇,發現台灣媒體陣營鮮明,青年關心國家未來、激情洋溢,而大陸經濟勢力並不能影響台灣民心,南部農民雖然賺大陸的錢,但投民進黨的票。



台灣的二零一二跨年之夜無比繁忙,馬英九一夜趕四場跑遍台灣南北,為新年裏即將到來的選舉造勢。而蔡英文也在幾萬人的造勢現場與支持者一起期待新年能夠當選總統,並贏得不錯的綠營立委席位數。萬人齊呼「凍蒜」(當選)的高分貝蓋過跨年時的倒計時歡叫,成為台灣的開年最強音。

在新年交替時,我第二次來到台灣,感受二零一二年台灣總統與立委選舉的氣氛。在中國大陸的成長背景,讓我對真正的選舉充滿了好奇。當然,與擁有幾百年民主的歐美國家相比,僅民主化二十幾年的台灣民主難免有些「亂象」,但這並不影響台灣成為華人世界中實行民主的最成功範例。除了熱鬧的「掃街」造勢場面之外,我希望從一個大陸人的角度在台灣大選中找尋對大陸未來民主進程以及兩岸關係有啟示作用的道路,或至少提出些有待未來回答的問題。

台灣的電視政論節目頗有特色,資深主持人與兩黨大老坐而論道分析選情,唇槍舌劍的交鋒甚為精采,每個電視台本身也多多少少帶有自己的顏色:中天、TVBS、東森被視為支持藍營,而三立、民視等則屬於綠營。平面媒體也同樣不免站隊,《中國時報》、《聯合報》等較傾向於藍營,而《自由時報》則支持綠營。

我曾整晚盯住三立新聞台,發現這一家的新聞編排很巧妙,以一月一日、二日的幾則新聞為例,三立新聞以大幅時段宣傳蔡英文與綠營立委候選人的造勢場面,同時配以小段新聞交代親民黨總統候選人宋楚瑜在士林夜市新址的拜票造勢行程,對「死對頭」馬英九及藍營的新聞處理,可謂用心良苦,先是講述馬英九在南部造勢遭到民眾「嗆聲」反對,但又以看似客觀的角度評價馬英九對這種意外情況的處理冷靜。與之相對的是中天電視台的政論節目,儘管中天傾向藍營,在趙少康主持的節目中還是會不時請來些綠營人士,觀眾看上去會有公平客觀的最初印象。

從處理新聞的角度看,被刻意選取的事實不能稱得上客觀中立,但普通台灣民眾似乎也習慣了媒體的涇渭分明,並不以為奇。台灣《聯合報》一位主管表示,該報在處理新聞時並沒有很刻意選取對綠營不利或親藍的新聞,但台灣就是有一種習慣的力量,驅使各方不自覺地帶著特定的觀點與視角看待政治問題。看上去,這似乎不僅是台灣媒體要面對的問題,更是台灣社會多年積累的政治成見。

年輕一代反思民主

在台灣,我更喜歡與年輕一代的台灣人聊天。不知是我的運氣好,還是台灣的確有很多優秀青年的緣故——我遇到的大學生,都是那麼關切國家未來,那麼認真思考國家的命運。

「原來縣長是處級,局級和廳級是平等的」,一位生於一九八九年的輔仁大學歷史專業大二學生,對中國大陸的很多政治話題都饒有興致。

他的女友是赴台讀書的大陸學生,講起最近發生的烏坎事件,說村民自治組織得到了政府的認可時,男孩子接過話題來,向我普及台灣過去的選舉經驗。他說在國民黨過去的統治時期,縣與省兩級是可以選舉的,這樣對中間一級的行政機構有制衡作用。「我想中國大陸可以借鑑這樣的方式」。

在談到這次大選的種種爭議話題時舉了台灣的核四案為例,一些台灣民眾因擔心興建核電站會影響環境而反對核電項目,政府決策受到選情掣肘而不能發揮最大效率。從他的觀點來解讀,選票在這樣的情境下並不是個好東西,多數戰勝了理性,最後得不償失的往往是投票人自己。

看到他們神采飛揚,我心裏一陣感動,這裏的青年仍有激情,對國家未來仍心存關切,儘管他們對從未踏上過的那片大陸只有膚淺的了解,卻已然在政治文明的道路上走到了兩岸的最前沿:大陸還沒有體驗到真民主,台灣正處於民主社會的困頓環境,經濟民生令選民失望,而這些年輕人,卻已經開始想像一種比民主更好的制度。

「民主未必適用於中國」,這是他得出的結論,坐在他一旁的在台大讀書的大陸女友笑著說:「他很大陸化」。

台灣民主影響大陸

但這樣的「大陸化」,與中國大陸多年來宣揚的「國情不適合搞民主」論調有本質上的不同。在台灣,民主化已有二十幾年,儘管今日選舉仍亂象不斷,總體上民眾是有直接民主體驗的,身在其中才能更細微觀察這一制度的優劣。如邱吉爾所說﹕「沒有人會假裝說民主是完美的,或者全是智慧,但確實有人說,民主是所有已經不斷被試驗的政府模式中最不壞的。」大陸方面以此批判民主制度的劣勢,進而全盤否定民主,是缺乏基本的實踐基礎的。

二零零五年,台灣國親新三個泛藍黨派訪問大陸,中國大陸的官方媒體集體為兩岸關係的進步助威吶喊,涉台的電視節目也大肆渲染大陸方面給予藍營的大禮單。那時很多大陸媒體受眾以為,大陸的經濟勢力會逐漸影響台灣民心向背,並有可能借助農產品等採購單打入台灣南部地區的綠營老家。

區分生意與政治

來到台灣後發現,如果把選票拋給台灣南部地區的農民,很多人的回答是這樣的:大陸的錢我照賺,選票還投民進黨,生意歸生意,政治歸政治。

「假如蔡英文當選,兩岸未來會怎樣」,這是許多觀察台灣大選的人心中共同的疑慮。我的一些大陸朋友擔心若綠營重新執政,兩岸現有的交流合作可能會停滯甚至倒退。台灣的一些綠營學者認為,即便蔡英文當選,由於中共對台灣的務實政策,未來兩岸關係也不會出現倒退。但一位不願具名的資深媒體人卻告訴我,一旦馬英九落選,他在國民黨內的地位會一落千丈。他引述接近馬英九的國民黨人士稱,馬英九下台後將「處境悲慘」,而一旦辭去黨主席職務,國民黨新生代中很難找到一個能夠整合大局接班人。而否定「九二共識」的蔡英文上台則有可能導致兩岸關係短期內的停滯,ECFA進程也會受到影響。二零一二年對中國大陸、香港、台灣兩岸三地來說是黨政換屆的敏感年份,儘管中共對台政策趨於理性,但統獨問題是大陸的原則問題,在中共十八大之前出現兩岸關係的大動盪,這對大陸官方應該是不可接受的。

「兩岸關係影響所有內外政策」,這位媒體人說。兩岸關係話題在大選中的大比重恰說明了台灣的身份尷尬。中華民國公民的那本綠色護照可以免簽一百多個國家,它的最高領導人在會見大陸官員時卻不能以「總統」自居,在奧運會等大型國際場合上,升起的旗幟甚至不能是國旗。從新聞角度看,島內新聞熱火朝天,而國際新聞卻是一塊軟肋,一位曾先後任職於《中央日報》與公視的媒體人對我說,反正台灣也被拒絕在聯合國門外,關注與聯合國有關的新聞只會刺激民眾的被排斥感,長此下去,媒體乾脆選擇忽視國際新聞。我想國際空間的局限或許也註定了台灣媒體缺乏國際視野這一特性,這也是寶島的無奈與悲哀。

超越藍綠與海峽

台灣是什麼顏色的?在台灣的政治光譜中,幾乎沒有人能夠自立於藍綠兩大染缸之外,這也造成了前述媒體的鮮明對立。政治的分庭抗禮引發社會的分裂,我想這是每一位對台灣飽含愛意的人都不願看到的。台灣能否超越藍綠的囹圄,打開國際空間並建立新的國民夢想?

在台北的一間辦公室,我拜訪了民進黨創始人之一張俊宏。這位曾為美麗島事件坐牢的大老認為「馬英九或蔡英文誰當選總統都不重要」。張說,目前台灣經濟低迷,只要候選人能為民眾描繪出一個充滿希望的國家願景,跳出選戰中的無聊紛爭,都會贏得民心。

張俊宏在二零一一年出版了新書《和平中立的台灣》,回顧台灣民主化進程的歷史。「我的這本書不是寫給兩千三百萬台灣人看的」,他說,「可以說是寫給十三億中國人看的」。他認為在大選議題上,台灣與大陸都要有所超越。

「中國是個大國,要拿出老大哥的氣概」。曾任職海基會副秘書長的張俊宏建議中國不妨仿效蘇聯經驗,與加盟國一起在聯合國擁有三票,幫助台灣乃至香港打開國際交往空間。「不但台灣要超越藍綠,華人也要超越兩岸」,如果大陸真的有此氣概,在他看來,無論誰當選,統或獨都不再是問題,因為台灣對大陸「一定會服氣,跟著你走」!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