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咏红 曾实
广东重庆系列 特稿
在中国改革遇到瓶颈,社会矛盾加剧的背景下。“广东模式”与“重庆模式”是舆论界近年浮现的两个课题,它们暗合了民间的左右争议,成为两个阵营各自追捧“示范区”。
“广东模式”与“重庆模式”的并存,一方面表现中国地方治理模式的多元,但是激烈的争议同时凸显了中国发展道路所面对的纷扰。
本报记者走访广东、重庆两地,从广东转型升级、社会管理思维;重庆民生工程、唱红等角度,观察它们对中国治理方式的选项意义。
在中共“十八大”以前,这两个模式的成效也将影响两地领导人的晋升前景,影响中国政治的走向。
广东东莞清溪镇的厂房里,富美高(Foldermate)文具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邹明泉解释工厂在转型升级前后的不同:
“原来这里整半个厂房都是存货,现在就只需要这么多,这是两天的库存量;从接订单到制成生产指令,过去需要六七小时,现在只要六七秒。”
在东莞约7000家台商中,富美高原是其中一家典型的出口型制造企业。近年在广东政策改变与外需锐减的强大压力下,这家有750工人的中型工厂也不得不走上艰难,却可能带来生机的转型升级道路。
工厂去年痛定思痛,在台商协会支持与东莞政府补助下,出资聘请顾问,引进“丰田式生产方式”。在减低库存、提高效率后,富美高将利润率从5%提高到8%。
通过与大型书局直接合作,富美高品牌文件夹的内销额达到了2-3%,他们计划明年将内销额提高到5%,5年后达到50%,成为内销与外销并重的企业。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正从西方转向亚洲,邹总清楚意识到,转型是必须走的道路。
他还发现地方官对工厂进行“关心”,要求“还礼”少了,或许是顾虑到企业大量倒闭将影响地方税收与稳定,地方政府有所节制。邹总相信:转型升级也是规范化的过程。
富美高被视为转型有成绩的案例,但对邹总来说,个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给专家骂,专家说你之前做的全是不对的;然后你再去要求工人改。”至今,转型升级的道路他自称只是在“十步中走出了第一步”。处境不如他者也大有人在,许多企业仍在困惑中,感到前途茫茫。
他的经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广东珠三角传统外贸企业正经历的的寒冷岁月。2008年5月,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正式启动“腾笼换鸟”的“双转移”(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战略,说白了就是珠三角要沿价值链提升,引进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与服务业,原有的低端企业要转移到欠发达的粤北山区与粤东西两翼。换言之,不能转型升级者,请你搬家。
在争议中
推进“腾笼换鸟”
雄心勃勃的广东转型升级大幕,由此拉开。不料,2008年秋天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让原已深受人民币升值、劳动成本高涨之苦的中小企业陷入严重危机,“腾笼换鸟”面对的争议迅速尖锐化。
外界抨击的焦点,包括广东在危机中“腾笼换鸟”,对省內、省外和中央的利益协调欠缺考虑,没有顾念港商台商的历史贡献,不顾及企业倒闭会造成失业后果,只顾自己升级把“包袱”甩给中央,转型升级的行政命令色彩太强,等等。
经常在广东调研的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受访时回忆说:“汪洋当时顶着很大压力,淘汰落后产能会导致大量农民工失业,与中央‘保就业’、‘保稳定’的方针发生尖锐冲突。总理温家宝几下广东表示不同意见,但汪洋坚持危机是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机。”
珠三角正率先接近工业化后期,广东转型升级对中国转变增长方式的成效具有风向标意义;而广东的发展,又是外界观察下一届中共政治局常委热门人选汪洋施政风格的载体。
在汪玉凯眼中,汪洋具有政治家风范。“转型升级是会伤筋动骨的,他率先走出这一步,对中央的十二个规划也有启示。”也有学者认为,这名中共大员点子不少,“汪洋很会提概念,一个概念接着一个概念。”
在中国经济转型大背景下进行的广东转型升级,今后都会打上“汪氏”烙印。但比经济转型更引人关注的,是汪洋政治理念与改革意识是否也一样锐意进取。作为中国第五代政治明星,又是中共总书记胡锦涛的共青团系大将,汪洋对于解决中国问题有什么新思路与作为?答案影响的将不只是广东,而是整个中国的未来。
*hanyh@sph.com.sg
(五之一)
转型升级三年盘点
三年后盘点这场转型升级战略的得失,呈现在外界眼中是一幅纷呈的画面。
就“转移”而言,为转移企业打造的“转移工业园”,目前在广东韶关、河源、惠州等欠发达地区已设立了35个,累计吸引各类项目2988个,今年前9个月产值超过2355亿人民币(485亿新元)。
另一方面,转型升级真正的“重头戏”——布局重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也初见规模。
成绩从数字中体现出来
有些成绩已从数字上体现出来,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郑天祥受访时说,至今装备制造业占广东全省GDP的比重已经超过50%,另据官方媒体数据,今年前10个月广东单位能耗继续下降,如今单位GDP能耗全国第二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全国第一低。
关于外界始终存有的“腾笼换鸟,新鸟不来咋办?”疑问,郑天祥的观察是,广东是“有两手准备,先引进中国自己的”。十多年前中国理想中借助外企“以市场换技术”被证明不可靠,广东转型升级新“亮点”更多来源于中国企业,目光也更多放在国内市场。
像2009年奠基的中航工业通飞珠海产业基地,那里将制造通用飞机、水上飞机、私人飞机,抢占潜力巨大的国内通用航空市场;广州龙穴在制造深水工程勘察船,承接改装钻井平台的订单,为中国开发南中国海的战略服务。与此同时,深圳的比亚迪汽车、华为电信、佛山的家电等原本已在国内外打响品牌的产品,继续是广东可以仰赖的增长来源。
根据广东省对2011年至2015年的规划,汽车、石化、钢铁、船舶、铁路机车和动车组、海洋工程装备、航空制造、核电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都在广东事业中。他们要将广州、深圳、佛山打造为国际汽车产业基地;将湛江东海岛、茂名石化等发展为四大石化基地,将广州龙穴、中山、珠海打造为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等。
当然,升级的困难与隐约还是不少,甚至很突出。例如数万家出口企业中转型升级的实际上非常少。当年受优惠政策、廉价劳动力与土地资源吸引而来的低端外资企业,并不具备升级的动力与条件,对中国国内市场也一无所知。何况,就算这些企业都决心进攻内需市场,中国人根本消费不了那么多原来是为世界提供的玩具、成衣、鞋子。
郑天祥估计,转移和转型的企业“估计只有一成左右,两成企业跨了,剩下六七成的企业在拖。”
新布局的现代产业是否能发展出核心技术,始终是个问题。粤港澳整合带动区域发展的理想愿景,因香港态度冷淡看来可望不可及。
《联合早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