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5日星期日

中國政府穩定物價 先打破政府壟斷

旺報 【本報訊】
 大陸全國物價局長會議達成結論,2012年要保持物價總水準基本穩定,將採取建立健全長效機制,穩步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落實地方首長負責制等措施。看起來雄心萬丈,相信相關部門也會全力以赴,但是我們也必須正視,在大陸目前經濟制度下,「穩物價」任務將會越來越艱難,原因有三,一因為人行及國有銀行壟斷外匯占款回流管道,二是由於國有企業壟斷市場價格,第三因為大陸官方體系壟斷產品供銷系統。在管制型經濟體,管制造成壟斷,壟斷造成市場失效,如不消除各種不必要的壟斷,物價就不會依照傳統經濟學原理運作,物價問題就會隨著經濟發展而愈趨嚴峻。

 經濟學理論非常清楚,壟斷不但將導致商品價格偏高,壟斷者也會傾向壓抑產量,這兩個現象都對消費者不利。中國在計畫經濟制度下,充斥各種形式的壟斷,而大部分壟斷者是政府或國有企業,掌握公權力強化壟斷。如果大陸是一個由分配主導的經濟體系,由政府主導的分配機制才可能發揮效率,但是把政府壟斷置放在價格體系當中,反而產生過多的經濟摩擦。隨著大陸對外貿易擴張、內需市場抬頭,市場價格結構越來越複雜,壟斷對價格的扭曲就更為明顯而且持久!

 中國外匯管制制度規定外匯須經人行或國有銀行轉換成人民幣,貿易出超創造的新增貨幣投放管道狹隘,導致過度的貨幣波動現象。包括人行在內的銀行體系,不是由人行投放基礎貨幣,就是由主要國有銀行的外匯市場投放人民幣,人行實質掌控了所有的貨幣投放步調,並顯現於《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收支表》中。在其他沒有實施外匯管制的國家,許許多多國內外民營商業銀行可以將外匯換成本國貨幣,儲存於國外或國內銀行,不需要經由央行統籌,直接且大量投放到國內市場,借用大陸央行長周小川的說法,在外匯自由化國家,國家貨幣除了存放央行大池子外,還有眾多小池子可以儲水,大池子水位比較穩定。

 但在中國現行制度下,國際熱錢流入,外匯占款激增,人行進行人民幣投放作業必須大進大出而加劇熱錢對貨幣供給及通膨的壓力。管制外匯在30年前問題不大,但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出口大國,人行及國有銀行在外匯管道上的壟斷勢必要有所改變。中國應盡量消除或有限度降低外匯管制,外匯換回的人民幣流入市場管道才能分散,對貨幣供給的衝擊就不會像目前如此集中且劇烈,通膨的壓力才可望減輕。

 大陸的國有企業及各級地方政府是計畫經濟的推手,在它們強勁的支出下,雖然創造了蓬勃的GDP成長,卻也因為投入過度及效率低落的原因,助長了需求拉動的通膨。各級政府擁有壟斷性的財政收入,又因財政收入過高而產生緊縮性的成本推動,與需求上拉共同推升通膨。壟斷性國有企業不但產品定價會過高,供應更會有不足現象,兩者都與通膨脫不了干係。消除經濟上的政府壟斷,不但可以降低國有企業產品的價格,更可減少龐大的浪費與不必要支出,減少「需求上拉」的通膨動力。

 如果各級政府降低壟斷性的經濟支出任務,財政收入需求也會同步降低,免去「成本推動」對通膨火上加油。當經濟需求由國企及政府向民間分散,不論是需求性或成本性的通膨動力,都可以藉由經濟體中分散的個體化解,這就是自由經濟體制更能掌控通膨的原因。

 大陸國營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壟斷了全國農產品運銷通路,光是縣級以上營業據點就有22萬處,在真正的共產制度下,由政府壟斷運銷體系或許還有道理,但在目前的交換經濟體制下,卻造成價格機能的重大缺陷。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曾經指出,上海的菜價成本有70%是由最後一公里產生,就是指政府經營管理的城內運銷系統。因此大陸需要改革國營運銷系統,逐步移轉民營,藉由民間經銷商競爭降低民生物品價格。

 歸根究柢,不徹底消除包括政府、國有及民營企業在內所有的壟斷現象,單單以公權力手段穩定物價,效果必將事倍功半,目前通膨情勢雖然稍緩,但只是政府全面緊抓的暫時結果,明年管制稍鬆,通膨就會捲土重來。要了解壟斷的禍害不難,經濟學原理講得非常清楚,如果政府視而不見,「穩物價」就只會成為口號!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