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8日星期三

“田园将芜兮胡不归”:贺卫方宣布退出微博

在新浪微博上拥有35万粉丝的北大法学教授贺卫方近日宣布“告别微博”。作为中国自由派知识分子的知名人物,在微博上拥有相当影响力的贺卫方为何“心生去意”?本台记者就此专访贺卫方。


德国之声:我们看到您在微博上突然表示将"暂停更新",原因何在?

贺卫方:实际上我觉得一年写微博下来主要是太影响自己的学术研究,太浪费时间,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不断的要去观察,去了解,去议论。我觉得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人会变得越来越肤浅,会越来越变成社会活动家,而不是一个学者,应该就是这样第一个原因。

德国之声:有猜测说您可能是受到了某种压力,才决定暂停微博?

贺卫方:没有没有,没有任何人给我施加压力。事实上在我看来,新浪微博对于我个人的言论尺度也算比较宽的。最近这一年我对于许多问题很直率的发表看法,似乎他们也能够容忍我,所以我觉得不存在什么压力。

德国之声:最近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网民已经突破5亿,微博用户据说也达到了2,3亿之多。作为一名使用微博一年的网民,您觉得微博对于中国公共事件和话题传播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贺卫方:我觉得整体来说,应该是正面的价值更大。因为大家对于各种各样的事物,无论是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社会,法律,都能够比较迅捷的直率的发表看法,有些问题讨论的相当热烈,形成对决策部门直接的影响或压力。我个人感受比较强烈的是去年的《刑事诉讼法》修改,我觉得事实上对于最后立法进程会产生比较有深度的影响。当然微博的局限也很明显,比如篇幅非常短,有许多只是表达一种观点,而没有太多的比较深入的论证,而且大家如果不断沉浸在里面,就会越来越变成一种"表态"、"站队",而不是一个更为理性的讨论,这个局限是比较清楚的。

德国之声:您发表微博宣布"暂停更新"之后,许多网友在评论中留言表示不舍和惋惜,您对这些网友有什么话想说?

贺卫方:我当然理解大家对于许多的公共事务愿意听到所谓公共知识分子的看法,我觉得这样的一种交流其实我也非常珍惜,也觉得非常难得。但大家也应该理解,有时候想沉浸一段时间,沉积一下,好好研究一些问题这样的一种想法。所以我看到有不少人觉得不理解,许多人希望我能坚持下去,但也有不少人表示尊重。也有人士说,作为学者在微博上过度活跃其实并不是特别好的事情,对于学者个人的学术发展也不是特别好的事情。

德国之声:这让人不免想起不久前您在微博上与"学术打假斗士"方舟子的一番争论。方舟子指责您"绝对是法学界的水货",理由是"自1993年贺卫方没有在期刊上发表一篇学术文章"。您这次"告别微博"是不是因此而起意?

贺卫方:那倒没有。我觉得其实他对我的质疑,在我看来没有多少道理。因为我在过去发表的文章,虽然数量不像有些人的数量很多,但是我自己觉得还是比较符合学术的水准,学术的要求。我除了自己发表文章以外,还主持了一些丛书,参与了一些经典著作的翻译,然后也主编了北京大学的学术刊物。他的批评并没有让我感觉到是一种真正的合理的批评。如果我是因为对那个有意见的话,可能当时就会退出。现在退出重要还是因为我刚才说的想法。

德国之声:"退出微博"是否意味着您完全退出网络言论空间?

贺卫方:我的博客还是会作为自己发言的阵地。因为博客文章可以写的长一些,讨论问题可以深入细致一些。

采访:石涛

德国之声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