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二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協助柯林頓打選戰的卡維爾(James Carville)喊出了一句競選口號:「笨蛋,問題在經濟!」這句話,在當時,並不盡然屬實。
這句口號最終雖把柯林頓推入當時美國經濟出現困境的白宮,但選民在那個時候,對柯林頓個人的品德和出身背景,還是很在意的,基本上,當時選民對他們的政治領袖,跟自己的價值觀是否相近,是有相當程度考量的。
廿年後,卡維爾這口號總算完全正確了。性、毒品、舊思維都陸續消逝,從亞洲、美洲到歐洲,政治上都只有一個主題─經濟。鄧小平那句「無論黑貓白貓,只要能捉老鼠都是好貓」正可貼切的用在當今的政治大環境。
過去,絕大部分國家都有自己對政治的個別認同,如美國選民關切種族、性和婚姻;英國選民注意政黨對同性戀、不倫關係和單親母親的政策;義大利選民以政治領袖是否有宗教信仰為主要選擇指標;荷蘭選民則以政黨領袖相信的是那一個神,屬於那一個宗教信仰為主要選擇。
除此之外,二戰始終如影隨形的存在於歐洲各國選舉中。戴高樂統理法國直到一九六九年,跟他在一九四○年法國戰敗後,在英國發起自由法國運動,號召法國人抵抗納粹德國侵略的作為有不可分離的關係,法國人需要擁抱一個光環。
從傳統對政治領袖身分認同的政治選擇轉變到全然以經濟為前提的政治選擇,或許經過了六○年代以來的一段漫長社會變遷;但另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顯然是選民們對政治領袖可做為大眾或個人典範的期待,已逐漸消失殆盡。
二○○八年九月十五日,雷曼兄弟宣布倒閉,更成為目前以經濟為主導的政治選擇分水嶺。當時,在美國,麥肯(John McCain)已是共和黨總統提名人,他在越戰期間的經歷符合美國選民傳統對政治領袖代表著美國精神的認同,麥肯則從未假裝過自己懂得經濟。可是,後雷曼兄弟時代,經濟突然間成為政治和選舉的決定因素。麥肯失去了大選。
如今,選民似乎更加不在乎政治領袖的個人身分。美國由一位黑人總統領導;冰島的總統是一位女同志;蘇格蘭保守黨領袖不但是一名女同志,且是職業拳手;英國則由貴族公校出身的首相主政。今天,沒有一個政治領袖或政黨會付大筆經費給卡維爾,需要他告訴大家「笨蛋,問題在經濟」這樣的話。
在北歐,極右種族歧視政黨,先前批判回教徒的矛頭,如今已轉向攻擊紓困希臘;在美國,茶黨和占領華爾街運動,都點名了經濟問題。在倫敦,聖保羅大教堂前的示威者雖被迫離開,但從占領華爾街運動中傳遞出來的「我們代表百分之九十九」,「拒絕讓百分之一的貪婪者和金融寡頭主導政治」餘音,依然迴繞在金融城和大眾腦海。
選民留意的除了政治領導者的經濟策略外,還有他們的政商關係,尤其無法忍受政治領袖和富豪間過於親密。英國前國防大臣佛克斯因其密友和軍火商糾葛不清而下台;法國薩科奇總統與歐蕾化妝品女富豪貝當古間的政治捐獻疑雲,勢將延燒到今年三月的法國大選。至於義大利選民最後踢走前總理貝魯斯柯尼的原因,則不是因為這位義大利前總理的性派對和性嗜好,而是義大利政府債台高築之故。
問題在於一般選民對金融和財政的了解與知識,是否趕得上這個趨向全然以經濟掛帥的政治時代。能夠改善經濟者對現狀應是個「有用」的領袖,但是否就是個好政治領袖呢?這當中,恐怕還存有許多思考空間。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