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競新、張倩燁 |
北京大學教授孔慶東辱罵香港人是狗,香港網民反擊大陸人是蝗蟲,兩地矛盾升級,風波反映「香港焦慮症候群」:部分大陸民眾在香港罔顧公德心的行為,讓港人反感;大陸孕婦湧往香港產子,使香港孕婦受影響;大陸部分民眾認為香港人歧視同胞;北京當局對港人的國家與身份認同感焦慮;港府吸引陸客及孕婦同時,沒做好配套,忽視兩地文化差異。但從辛亥革命、省港大罷工到抗戰的東江縱隊、從中文合法化運動到保釣運動、從六四事件香港百萬人上街遊行到對四川震災的救援,都展現了港人的民族情、愛國心。兩地必須加強深層溝通,不要被「孔慶東們」綁架。 |
一段香港人與中國大陸遊客在港鐵車廂內爆發言語衝突的視頻,經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孔慶東的污辱及挑釁性言論,網外網內結合,導致陸港關係在龍年伊始就風風雨雨,也反映「香港焦慮症候群」(Hong Kong Anxiety Syndrome)正在蔓延。 過去一年,逾二千萬人次的陸客令香港經濟獲益,但部分大陸民眾在香港罔顧公德心的行為,引起港人的反感,包括不遵守香港的法律、隨地吐痰、不排隊、大聲喧嘩等,讓港人擔心原有的生活方式受影響;大批大陸孕婦到香港產子,影響香港本地孕婦的權益;許多大陸民眾到香港搶購奶粉、購置房產,使不少港人認為他們抬高了香港的物價和樓價;生活習慣的差異,造成彼此歧視和敵視;語言的隔閡,大部分香港人普通話不靈光,容易引起誤會。 同樣的,在大陸民間,也出現了香港焦慮症候群,有少數的「孔慶東們」,覺得香港人歧視大陸人,甚至上綱上線到指香港人是殖民地的走狗。 在官方層面,北京當局也對香港有焦慮感,認為港人在國家和身份認同上,與北京當局漸行漸遠。而在香港特區政府層面,政策的亂套催生甚至加劇了香港焦慮症候群,包括香港沒有清晰的人口政策,一方面希望大陸孕婦能填補本地出生率不足,但在婦產科方面又沒有完善的配套,造成不少本地產婦沒床位…… 這次孔慶東侮辱港人的言論風波事緣於一月十五日,香港前往羅湖的港鐵列車上,一名女陸客將一包「童星點心麵」倒在身旁小孩手中,小孩不慎將點心麵灑在地上,引來站在附近的港人Ken的注意,並以普通話向他們說,不好意思,這裏不能吃東西。據Ken事後在臉書(Facebook)上說,該名女陸客對於他的勸告,晦氣回應說,只是小孩子吃,還反問Ken為什麼要管,然後站在鄰近的一位女友伴還以嘲笑的語氣,批評Ken說的普通話真差,隨即惹火了Ken,用廣東話以強烈語氣說:「我就是說得差!這裏是香港人的地方,你應該跟我說廣東話!」 這時,另一位被Ken稱為「見義勇為」的港人加入戰團,批評有關陸客做錯事還要吵,之後Ken也曾爆說了一句:大陸人是這樣的啦! 有人按下緊急煞車開關,請車務人員進入車廂,調查真相,之後雙方都被請下車,最後大陸乘客說sorry,沒被開罰單。 事件被人以手機攝錄並放上網冠以《香港人大戰內地人》標題,廣泛流傳,引來數以千計港人留言好評,其中「你應該跟我說廣東話」一句,受到最多網友「讚」。然而當視頻傳到大陸,反應卻相反,受到廣泛批評之餘,在大陸言論一向備受爭議的北大教授孔慶東在網絡電視「第一視頻」的《孔和尚有話說》節目上,批評很多港人故意不說普通話;他說:「說普通話的人沒有必要和義務掌握任何方言,故意不說普通話的是什麼人?王八蛋!是心理陰暗,別有目的的。」 他又撐起民族主義的大旗,強烈批評說:「據我所知很多香港人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張口就我們香港呀你們大陸呀,這就是王八蛋,這種人就是當英國殖民者的走狗當慣了,到現在還是狗,這種人在帝國主義面前是狗,在中國人面前是狼,這種人就是殖民地遺留症。」 更受爭議的是他對香港法治的批評。「凡是用法治維持起來的秩序,說明你們的人沒有素質,沒有自覺……,一個字:賤!」 孔慶東的侮辱性言論,使近年持續累積的陸港民眾矛盾突然升級,兩地網友以激烈言論互相指責,甚至發起具體的對抗行動,大陸網友在微博上發起「年初五(二十七日)港鐵集體吃麵行動」,香港同期也有人在網上發起「新春唱蝗行動」,以蝗蟲比喻陸客,要在同一天到多個主要景點,「唱衰」陸客。 其實,今年元旦意大利名店Dolce & Gabbana尖沙嘴廣東道分店阻撓香港市民在店外拍照事件,引來逾千名港人在該店門前聚集拍照示威,不僅是抗議該店只容許陸客拍照是歧視港人,隱然也借機宣洩近年對大陸豪客浮躁氣焰的複雜情緒。 到這次孔慶東發表一番被指為「粗暴地挑動地域仇恨」的言論,對陸港民眾彼此之間的標籤化,更是火上加油,不但讓更多大陸民眾認為港人不近人情,在港備受歧視,部分港人的情緒更被挑釁至全面引爆,將近年資源和生活素質不斷遭侵蝕所引起的焦慮和不滿,通通歸咎給陸客,不但激烈的「反蝗運動」正醞釀擴大,刊登「反蝗廣告」,填寫「反蝗歌曲」,更激化起廣泛的社會討論,揭開北京長期的治港政策只求政經穩定,迴避兩地既存的文化差異和社會矛盾,加上特區政府顢頇短視,只求經濟增長,過量引入陸客而毫不考慮處理引起的社會情緒,才是兩地早已響起警號的社會磨擦的真正元兇! 孔慶東短短幾分鐘的言論,明顯有挑起陸港民眾之間的仇恨之嫌,在西方足以構成仇恨犯罪(Hate Crime),事實上Youtube一月底也以影片言論「違反了禁止仇恨言論所制訂的政策」為由,予以刪除,可是影象雖去,但縈繞在陸港上空的陰影仍揮之不去,罕有地將香港各派政經力量都推往同一邊,嚴厲批判。全國政協委員劉夢熊強烈批評孔是撕裂民族,歧視港人,提議港人集體控告孔誹謗;身兼北京市政協常委的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施榮懷也指斥,如果孔子後人說出這話,真是丟臉;各主要政黨領袖也同聲批評,代表工商派的自由黨主席劉健儀以全國人大代表身份,致函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要求孔慶東收回言論並向港人道歉,親北京的政黨民建聯主席譚耀宗也馬上澄清表示孔慶東言論不具代表性。北大香港校友會也要求孔慶東道歉。 民主派認同是中國人 民主派政黨領袖更一致指摘孔的言論失格,港人毋須理會,民主黨主席何俊仁表示不明白孔作為一位學者,為何會發表如此無品的言論,香港人應該對自己的文明有信心;公民黨立法會議員吳靄儀批評孔的荒謬言論,反映他根本不認識香港人。她對亞洲週刊說:「我們是中國人,是無可置疑的,我們對中國的感情之深,從辛亥革命起,到近代的華東水災、四川地震等事件上,都表現積極,香港人血濃於水,但我們是特別的中國人,有不同於北京的世界觀。」她呼籲港人不要被孔慶東或北京類似的言論嚇倒,「反而要清楚知道自己是特別的中國人,有我們的責任和承擔!」 吳靄儀說,大陸經濟近年突飛猛進,她每次遇到大陸訪港的年輕學子,都感到非常雀躍,但很多陸客卻是財大氣粗,港人面對著這氛圍,內心長年已潛伏了強烈的壓迫感,以致孔言論引起香港強烈反彈。她曾在路上散發宣傳單張時,碰到陸客非常霸氣地向她說:「你們搗什麼亂?不是要我們內地旅客來打救香港嗎?」 孔慶東批評港人時,也有類似的霸氣言論。有網友寫說:「香港人有歧視內地人的傳統。」孔慶東隨即回應:「如果是這樣香港人不要再跟內地人發生關係了,我們內地不要再供應你水、蔬菜、稻米、水果,你去找你英國爹去;何況你們香港不要以為自己還有什麼優越性,香港全靠內地人去旅遊,維護你們的生存,不然已成了臭港!」 陸客財富急增帶來的浮躁,與港人對於陸客的焦慮感是相對的,加上彼此之間的文化差異,互相情緒性的歧視和排拒,引致陸港之間種種的矛盾。近一年來,香港有些言論謔稱大陸為「強國」,陸客為「蝗蟲」,網絡或報章上幾近每天都會出現有關的不滿言論。二零一一年一月,網絡上出現短片題為「大陸旅客在海港城抱著小孩痾臭臭(大便便)」,二月,一段短片題為「強國蝗蟲乘搭巴士不付錢」,然後有「又一大陸蝗蟲橫行」,播出一位陸客在地鐵霸佔幾個座位的「劣行」,「大陸人吃自助餐瘋狂用手爭搶,一秒搶完」,然後更有「港媽憤怒了,說內地媽是蝗蟲」,播放香港孕婦去年八月為抗議「雙非」(父親和母親都非香港人)孕婦蜂擁到港產子上街遊行的片段。 陸客湧港搶購奶粉,大陸豪客到港高價購房托高香港房價,陸客狂購名牌影響香港消費環境……,香港社會種種對陸客的怨氣,總不及「雙非」孕婦南下產子,霸佔香港孕婦醫療資源,來得讓港人感到權益受侵蝕而憤怒。所謂「雙非」,就是父和母都非香港本地居民的嬰兒,一般指懷著「雙非」的大陸孕婦,為了讓嬰兒一出生便取得香港永久居民權,便花大筆款項或「闖關」到港產子;據香港統計處提供的數字,「雙非」在零一年只有六百二十人,零八年暴增至兩萬五千人,至二零一零年全年新生嬰兒八萬八千人,大陸孕婦所生的達一半。 今年是龍年,香港搶先成為首位龍胎面世的,便是「雙非」嬰兒。由於港府從二零零三年開放陸客自由行,讓「雙非」孕婦名正言順到港產子,卻沒有增加醫療設施的配套,產科服務早已飽和,使社會尤其是醫療界及本地孕婦,對於香港產科服務如何能面對龍年孕婦爆滿的現象,憂心忡忡,並已成為下月特首選舉和九月立法會選舉的重要政治議題,讓陸港之間這項重要的矛盾議題,更為緊繃。 一位自稱為K的前線醫生,在臉書上對於「雙非」問題寫了一篇詳文,農曆年期間在網絡上廣為流傳,談到一月十七日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一宗「雙非」爸爸掌摑女醫生的事件。他說:「起因只是內地爸爸誤以為自己太太生產時間比人家長,是香港人歧視他們,才爭執起來,但事實上只是你自己一直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待我們香港醫護而已。內地人就是太著重金錢了,但人與人之間還得有份尊重,不能全用錢買回來的。」 曾在一九八零年代擔任北京在港喉舌《文匯報》駐京特派員的劉銳紹說,香港目前出現嚴重的「雙非」問題,源於基本法二十四條賦予任何在港出生嬰兒擁有香港永久居民權利的條文,然而當年制訂基本法時,其實已有起草委員發現條文隱藏重大漏洞,專責的前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李後得悉後也馬上將意見轉達層峰,獲得的回覆卻是,有關條文的精神「宜鬆不宜緊」;劉銳紹說,北京當年只顧及政治考慮,為回歸鋪起一幅「萬眾歸心」的圖象,吸引移民港人回流,乃沒有修改條文,預先堵塞缺口,留下後患。 目前是香港資深政治評論員的劉銳紹批評,陸港兩地由於歷史發展環境不同,民眾之間交流會由於文化差異產生磨擦,但北京的治港政策從一九八零年代香港過渡期到回歸後,都只有從經濟和政治作出考慮,且迴避面對兩地的文化矛盾,讓兩地衝突終於難免爆發。他說,有人當年曾提出有關文化衝突的模擬個案,建議港澳辦考慮處理,包括港人與大陸人之間的稱呼和用字,如何避免挑起族群誤會;但獲得的回覆是:勿主動挑起矛盾。 忽視陸港文化差異 劉銳紹再舉例,北京在香港回歸後要求大陸媒體就香港事務報喜不報憂,結果將兩地生活的差異完全摀在眼底下,當作看不見;他說如今港府應該在文化差異問題上扮演更積極角色,譬如考慮讓駐大陸各地辦事處,擴展目前只處理經貿推廣事務工作,讓派駐代表更積極出席各地公開場合,介紹並解說香港的制度和社會要求,又或邀請公營的香港電台與大陸的電視台合作,攝製有關兩地生活差異的影集。 港府從零三年前特首董建華主動力請北京開放陸客自由行,挽救香港當時一沉不起的經濟,到現任曾蔭權推行的產業政策、醫療政策、甚至是人口政策,都與加速擴展自由行及有利中產陸客到港消費甚至是產子的思維相關,對於兩地存在甚至日益加深的文化差異,是從來也不聞不問,連最簡單針對性到港陸客的生活小冊子,譬如到港十大建議注意事項,建議不要在公眾場所大聲喧嘩、留意在港車廂勿飲食吸煙等,都付諸厥如。 在港內地畢業生聯合會會長耿春亞對兩地文化差異有極深刻感受;耿十年前從北京清華大學到香港城市大學攻讀半導體科系畢業後,便向港府提出申請,在沙田科學園設立網絡公司至今,已是香港永久居民,他向亞洲週刊說,記得當初剛到港時嘗試積極學習廣東話,融入港人社會,但仍然非常困難,後來才發覺兩地民眾除了語言的基本隔閡外,還有生活文化的差異,港人都會維持基本的人際距離keep distance,大陸人卻喜歡勾肩搭背,說話越粗俗代表彼此越親近;然後到這幾年兩地民眾的財富優勢變化,兩地民眾關係再度出現微妙的改變,港人的焦慮感受是可以理解的。 但耿卻表示希望港人不會因此而自亂陣腳,他說,香港人的素質和人際關係的處理,是香港的核心價值,也是香港的核心競爭力所在,希望不會因為孔慶東的言論,自貶身價;他說,不同地方有不同文化是自然的事,香港人的素質本來就比較好,對於陸客不同的生活習慣,若能維持香港原來包容和多元的面貌,才是堅守香港人自身的原則和價值。 正當香港以蝗蟲貶陸客的言論在民間越演越烈,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副教授沈旭暉便說,孔慶東的言論有刻意散播仇恨之嫌,但蝗蟲論同樣容易被標籤為非理性,倒不如把大陸到港新移民納入反歧視法,落實族群融合;劉銳紹也表示,香港人不要以情緒化言論對抗孔慶東的情緒化言論,這次陸港民眾矛盾的事件很快便會過去。 間接挑起孔言論的Ken,也放軟了態度,他就自己當天在火車上跟陸客爭拗時說「大陸人是這樣的」言論,在臉書上作出公開道歉,並表示自己當時太衝動,這次只是個別事件,不想營造所有大陸人都沒有文化。「但孔教授有沒有為自己講的話說半句道歉?」 孔慶東的言論激起香港市民強烈抗議,也在大陸引發民眾對大陸與香港關係、一國兩制等問題的深入討論。認為大陸遊客應該入鄉隨俗、遵守香港規則的不在少數,但也有網民在看過網上流傳的港人指責陸客視頻後認為,視頻中的香港市民確有情緒過激表現。 有曾赴港旅遊的大陸人說,也曾見港人在地鐵車廂內進食,但並未有其他乘客阻攔,認為是港人歧視大陸遊客;但另有大陸遊客表示,這次風波也應促使陸客反省給香港帶來的不便:「想沒想過經常把奶粉買斷貨給港人購物造成不便?想沒想過一到節假日就把人景點擠得滿滿的,港人只能呆家裏?自己得了便利不感恩,到當地不遵守規則,視頻裏那個小女孩都知道媽媽不對啦!」 繼辱大陸記者之後,孔慶東再次招致大陸輿論批判。理性溫和的網民認為:「中國政府鼓勵、推廣使用普通話,但從來沒有強制所有國人必須使用普通話,只是孔慶東自己無知罷了。」 香港市民對孔慶東的辱港言論表達了強烈不滿,多次前往中聯辦遛狗抗議。支持港人抗議的大陸民眾認為,這是香港言論、示威、遊行等自由的體現;反對者則表示這一行為過於「政治化」。大陸資深媒體人林楚方認為,向中聯辦抗議一個大學教授的不當言論,是「借助政治力量,這種手段不文明」。 對此,中國大陸文化評論家十年砍柴表示,中聯辦的職責即包括「促進香港與內地之間的經濟、教育、科學、文化、體育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增進內地與香港之間的交往。反映香港居民對內地的意見」。港人向中聯辦抗議,並無不妥。 一位就讀於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三年級的內地本科生說,在香港,遊行示威是表達集體不滿的一種常見形式,她觀察到的香港,「幾乎每個月都有大大小小的抗議行動,很正常」,大陸人批評香港市民向中聯辦抗議,是因為缺少遊行示威自由與經驗的大陸民眾對香港社會的了解還不夠多。 香港的中聯辦主任彭清華則不點名批評孔慶東言論,稱中央肯定港人貢獻。 在一些曾多次親歷香港的大陸遊客看來,此次風波反映香港人對大陸人的心態失衡,套用一句大陸網絡流行語來形容,就是「羡慕嫉妒恨」。 來自中國的聯合國民間藝術組織副主席陳平在其博客中寫道:「眼看著北京的樓房蓋的比香港還高,有的北京人住的房子,甚至比香港人住的還寬敞,北京的姑娘穿的比香港人還時髦,北京的孩子出國留學的機會比香港人還多……香港那邊好多人的氣焰不那囂張了……優越感沒有了。」 香港人對大陸人的經濟狀況「羡慕嫉妒」,因而生恨,這種分析邏輯在大陸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多年來,在見證了持續增長的GDP神話後,一些大陸民眾的國際自信與民族自豪感大大攀升,伴隨金融海嘯的衝擊,曾被大陸人視為「東方之珠」的香港正在喪失它的往日光芒,生活品質下降,狹窄的空間、繁忙的工作節奏使香港不再是大陸人熱切嚮往的天堂。當大陸人說港人「羡慕嫉妒恨」時,言語中也滲透著對香港經濟民生今非昔比的一絲輕視。 港人被批評有優越感 更多的評論認為港人面對大陸遊客,總有「身份優越感」。在大陸食品安全案件頻發同時,大陸供應香港的食品品質遠超內銷品質,一些著名高校為港生提供的優惠入學條件也令大陸考生與家長感到不滿,就連北京市實行的限號購車政策,港人身份也比北京市民更得實惠。長期的惠港政策使大陸民眾對「二等公民」的國民待遇心有怨言,即使港人只是維護正常社會秩序,也會有大陸民眾認為這是港人的「身份優越感」作祟。 陸客港鐵進食風波引發的討論,只是過去一年多起有關大陸與香港關係問題爭論的沿續。去年八月,中國副總理李克強訪港引發的安保級別爭執、香港大學座椅風波與港府對媒體採訪的限制,曾激起香港媒體界大遊行。大陸孕婦來港生子佔用香港醫療資源、中共學生黨員參選港校學生會事件、有關陸生與港生爭奪學位與就業機會、D&G事件等,無一不暴露出大陸與香港日漸激化的矛盾。這種群體焦慮,既有香港自身經濟、資源壓力,也受到大陸政治環境的掣肘。 由香港網民製作的一張海報上寫道,每一位大陸孕婦來港生子,港人都需為其承擔巨額成本,但大陸人卻無須為此納稅。對此,長期在廣州從事媒體公關行業的孫先生向亞洲週刊表示,自己和家人正有計劃赴港生子,「我們也要交十幾萬元的」。在他看來,香港的吸引力在於,孩子可以獲得香港公民身份,未來回大陸接受教育參加考試,有港人的身份優勢;出國時申請簽證也比大陸容易。「香港身份」對許多有錢的大陸人來說,吸引力是致命的。 一些大陸民眾認為,港人認為大陸搶奪其資源的觀點過於狹隘。一位就讀港校的大陸學生認為,「如果香港同學像大陸同學一樣努力,也可以拿distinction的學位。哈佛大學在全球都有招生,還提供獎學金,也沒有美國人抗議」,有網民認為,香港將自身定位在「國際金融中心」,理應作好應對包括來自大陸在內的國際人才與資源競爭,說大陸人搶奪港人的學位與工作機會,缺乏國際視野。 孔慶東認為,香港人也是中國人的一部分,應該講普通話,這一觀點得到眾多「孔迷」力挺,這投射出陸港兩地一系列衝突之中,難以迴避的一個議題——港人的身份認同問題。在被視為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強國論壇、中華網等網絡論壇上,有網民以英國《每日郵報》一月十二日文章Cage Dogs of Hong Kong為例,反問港人為何不抗議英國媒體罵港人是狗,而無視中英文語境中「狗」的不同語義。認為香港人應學習普通話、強化中國認同、擺脫殖民主義教育的網民大有人在,有網民留言「自認為不是中國人的香港人可以滾出中國香港」。 但根據一一年十二月底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公布的香港人身份認同調查結果,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僅為一成七,創十二年來新低。 九七年九月,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曾就港人身份認同問題做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有百分之三十二點五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回歸十五年,若與中國大陸的經濟增長雨露均霑,何以港人的中國人身份認同不增反減?中聯辦對此民調的回應或許可以揭示問題根源。 就在港大民調發布後不久,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部長郝鐵川在港媒發文批評香港「某些機構」十多年來的民調活動是為特定政團利益服務,企圖影響公眾言行,早已遠離了學術話題、學術研究範疇。對此,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回應,「文革式的批判和誣衊,不論是針對任何人士,均無助建立香港人或中國人的民族認同感」。 關鍵在於很多港人內心深處所認同的中國,是一個自由民主、沒有專制的中國。面對當前中共政權要壟斷「中國」話語權,不少港人都有一種莫名的排斥感。 多年來,香港一直關注大陸的人權與民主狀況,烏坎事件的解決,港媒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為了大陸的毒奶粉事件、為了劉曉波、譚作人、高智晟,為了平反六四事件,香港市民一次次走上街頭。大陸劇作家沙葉新感慨「幸好有香港,人權意識強;幸好有香港,民主尚可望」! 但接連的維權案件也讓港人與大陸的價值觀認同越發疏離,「一國兩制」下的香港不僅要承擔大陸無法自由實現的維權抗爭,還要不時擔心現有的言論自由與法治基礎受到威脅。陸生黨員參選學生會與李克強訪港時香港輿論中出現的一些過激言論反映了港人面對大陸龐大政治氣候時對自身民主前途的憂慮,港人逢大陸議題就多了一份謹慎與敏感。 如何為香港減壓,擺脫對大陸的焦慮感,這不僅是擺在香港各方政治力量、媒體與市民面前的問題,也是在香港回歸中國十五週年之際,中國大陸必須解決的新問題,一位新浪網友寫到,「如果大陸的奶粉都可以放心購買,大陸的媒體都可以暢所欲言,大陸同胞都可以上街散步,那香港超載的一切來自大陸的壓力都將不復存在了」。 香港焦慮症候群反映了大陸和香港兩地的民間和政府的問題,但要避免被「孔慶東們」所綁架,淪為民粹的工具,為人所利用。事實上,一百多年來,絕大部分的香港人都以身為中華民族一分子為榮,從辛亥革命到省港大罷工,從抗戰時的東江縱隊到七十年代的「中文合法化運動」、保衛釣魚台運動、八十年代中英談判,香港大學生對英當局高舉「侵華條約不容肯定」,更不要說一九八九年的六四事件,香港百萬人上街遊行,以及對四川震災等全力救援,都展現了港人的民族情、愛國心。兩地民眾必須加強深度交流,文化界更要發揮力量,不要被「孔慶東們」挑撥離間。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