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記》記者柯宇倩/儘管在一個不懂政治的年紀就被打成右派,儘管與丈夫長期分隔、於艱苦環境下撫養三名女兒,中國女作家周素子仍從寬容、正面的角度看待被當成右派的那些年,她在接受《新史記》專訪時說,樂觀是自己的天性,反右運動讓自己從一個不懂事的小姑娘,粹煉成一顆“銅扁豆”。
年紀輕輕當了右派
目前旅居新西蘭的周素子,2011年11月中趁著到洛杉磯探望女兒與孫子、再到紐約拜訪朋友之際,接受了《新史記》的專訪。擁有溫婉嗓音的周素子,受訪時臉上總掛著微笑,自稱是中共政治犧牲品的她,頻頻說自己不懂政治,很難想像周素子曾經歷過一段被劃為右派的艱苦日子。
1935年出生的周素子為浙江樂清人,在母親的栽培下,周素子的兄弟姊妹均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周素子初中畢業後,進入杭州音專就讀,學習鋼琴與二胡,後考入福建師範學院藝術系修習鋼琴,因為彈得一手好琴,又到處演奏、開過獨奏音樂會,周素子儼然是學校中的才女,但也因為出了鋒頭,加上“家庭出身不好”——家裡成分被認定為地主、父親又曾於國民黨內任過要職,1957年,還是一名學生的她就被打成右派,下放至林場勞改。
“以前我連報紙都沒看過,但它要給你劃為右派,沒有任何道理,可能它就是看上你,也可能你家庭成分不好。”周素子對《新史記》說。
1958年,周素子請假離開農場,到北京與陳朗結婚。陳朗當時也被歸為右派,流放到蘭州,文革時,陳朗又被打成反革命,到青海、甘肅、寧夏勞改,原帶著女兒到蘭州與丈夫一同生活的周素子,因為抄家頻仍、丈夫工資遭扣、遭判刑關押等因素,被迫離開城市,與三名尚年幼的女兒長途跋涉到陝西富平白村,雖然周素子在富平為農民做工換取糧食,仍吃不飽、穿不暖,也沒有教育資源,於是又輾轉經上海回到杭州,寄宿同是右派的二姐家,孩子也因此與父親分別13年之久。
1978年,撥亂反正政策落實後,周素子和丈夫都獲得平反,丈夫回北京中國劇協工作,周素子也在浙江機械學校擔任古代文學、古漢語教師,周素子對《新史記》回憶,當時沒有單位可安插她,於是浙江省右派落實政策辦公室詢問她能否教書。“當時文化大革命後青黃不接,像我這樣的人他們也用了。杭州是個文化薈萃之地,我就去教他們古代文學,30多歲的時候當他們的老師。”
周素子當時也在其他大學兼課,講授詩詞、文學,影響了許多本來不是學文學專業的學生,後來也從事了這方面的工作,令周素子很有成就感。1984年,周素子被調到杭州市的雜誌社《風景名勝》擔任編輯與記者。當時周素子將近50歲,年紀已經不小,不是調動的年齡,但《風景名勝》的主編想成立雜誌社,正缺人手,看了周素子的文章後,發現周素子是個合適的人選,因此將她找了過去。
雖然已進入中年,但周素子仍身體強健、精力充沛,成天在外頭採訪,走遍全國各地。周素子愉快地說:“那時候的雜誌社很小,只有4、5個人,後來中央建設部要選一部雜誌在全國範圍內作為他們的刊物,作夢都沒想到會選中我們,所以我們從此身價變了,變成建設部的記者。”
因緣際會出版第一本書
周素子直到1993年退休,1995年移民新西蘭。周素子對《新史記》表示,她原本並非專職寫作,沒讀過中文系也沒想過出書,但因緣際會下促成了第一本書的問世。“我們全家都到新西蘭,家裡人多,又都是文化人,在那邊找不到工作,很多朋友就建議我們辦份報紙、拉拉廣告、收點廣告費。”
於是,《新報》就這樣成立了,周素子主要擔任後勤工作,為一家人燒飯、洗衣,讓大夥專心打拼事業,沒有後顧之憂。之後,作為總編的周素子大女婿為周素子與陳朗在《新報》上開闢了一個版面,讓兩老“玩玩”,從此開啟了周素子的寫作之路。在這塊名為“朗素園”的專欄裡,周素子回憶了右派的生活與右派朋友。
“那時沒想到這(專欄)與右派有什麼關係,只是我還能有什麼其他朋友?”周素子對《新史記》說,自己在22歲時就當了右派,因此身旁的朋友也多為右派,這些人都待她相當好。如今,這些朋友、師長中許多人都已去世,有些人是否還活著也不知道,周素子經常懷念他們,自然而然將他們當成“朗素園”裡的主角。
周素子謙稱這些故事就是“湊個版面”,由於家務繁忙,周素子的寫作速度不快,但一點一滴的結果,最終累積了70多位右派朋友的故事。一日,政治學者王軍濤上周素子家作客,建議周素子出書,雖然周素子的書稿沒有太大的政治成分,但考量到“大陸出版社要你刪,香港出版社不囉唆”的因素,周素子找上了香港的田園書屋出版社。
2007年,適逢反右運動50週年,周素子紀錄72位右派朋友的第一本書《右派情蹤》也在紀念反右的氣氛下問世,並在銷售上獲得佳績。周素子對《新史記》說,自己不會用電腦,因此由女兒幫忙將這些右派故事貼上網,沒想到外界給與了很大的反響。“我都寫生活瑣事,他們認為這好看,不像一般講政治的寫右派的書,比較枯燥。”
田園書屋出版社接著在2010年底推出周素子的《晦儂舊事‧老家的回憶》。寫過許多右派朋友的故事後,周素子在這本書裡才開始寫自己的家族。《晦儂舊事‧老家的回憶》的第一部分描述周素子家族的遭遇,周素子童年生活的舊宅稱為“晦儂別墅”,故以此為書名;第二部分則講述了個人遭遇,包括周素子如何在顛沛生活中教養三名女兒、周素子母親的堅強一生、周素子探望在農場勞改丈夫的經過等;本書最後一部分則紀念了周素子的師長、學生、朋友。
目前,周素子的著作只有中文版,周素子對《新史記》表示,雖然很希望自己的書能打入英語市場,但一來不知找誰翻譯,二來翻譯她的書也存在一定的難度。對音樂、戲劇、周易、老莊等皆有研究的周素子,在書中做了許多引用,同時附有自己所作的古詩詞,因此要翻成英文不容易。
讀周素子的作品可發現,她不純粹記事,也相當注重文字美。周素子認為,寫作不光只寫故事,還要寫得體現出人品、修養。周素子在閱讀他人作品時也先看文采再看內容,對沒有文采的作品不感興趣。“我不會講大塊文章、大理論,只能從細緻處著手,我對每個字都很尊重,不會亂寫,沒有誇大、炫耀的東西,就是很真實敘述自己的親身感受,反映曾經歷的事物,讓沒到過我那時代的人也能體會到,同時有文學與美的享受。”
周素子(《新史記》記者柯宇倩攝)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