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9日星期三

經歷右派苦日子中國作家周素子仍樂觀


《新史記》記者柯宇倩/儘管在一個不懂政治的年紀就被打成右派,儘管與丈夫長期分隔、於艱苦環境下撫養三名女兒,中國女作家周素子仍從寬容、正面的角度看待被當成右派的那些年,她在接受《新史記》專訪時說,樂觀是自己的天性,反右運動讓自己從一個不懂事的小姑娘,粹煉成一顆“銅扁豆”。


經歷右派苦日子仍樂觀


周素子對《新史記》指出,50多年來發生了很多事,她所記下的,均是自認為很重要的細節。與一些透過採訪、錄音來寫作的作家不同的是,周素子與書中人物接觸時並沒有寫書的打算,因此也未以任何形式或工具記錄下對方的點滴,然而周素子書中卻鉅細靡遺地描述了每個人物的背景、生活故事。周素子說,自己寫作時沒有憑藉任何資料,全靠自己的記憶力。“我記性原來就很好,可以過目不忘,但後來整個被折騰得不聰明了。”


即使周素子經歷過右派的坎坷生活,她仍用正面的眼光看待那一段過去。被打成右派後,周素子曾靠撿破爛為生,女兒們則因為生活條件差身體虛弱,但周素子對《新史記》說,自己的父親是很溫和善良的佛教徒,母親很辛苦也很堅強,受父母的影響,她也保持著樂觀、堅強的個性。“我本來就是個非常幽默、快樂的人,不曉得什麼是愁苦,即使後來被折磨得那樣,還是沒垮,仍然是快樂的。”


周素子認為,當右派的那段日子並非一味的不好,因為這段粹煉將本來是脆弱、不懂事小姑娘的她,變成堅強的“銅扁豆”。“我之前很用功讀書,如果沒被捲入反右運動,後來肯定在大學裡教鋼琴,可能生活過得比較優裕,就是所謂的人上人吧,但經過這件事,它讓我懂事了,我堅強了,什麼事情都不怕,就像關漢卿說的銅扁豆,煮不爛、砸不碎。”


特別在1995年出國後,周素子的視野更開闊,從原來的一名中國知識份子,到如今能放眼全世界,例如在看待藏族人民時,也能對他們的苦難感同身受。“我以前很容易上當受騙,現在有自己的獨立看法,能對事物給與寬容,對世界上應該支持什麼、同情什麼,都很清楚。”


中國女作家章詒和的《往事並不如烟》描寫了中國上層知識份子在“反右”和“文革”中的命運,不少人將周素子的作品與《往事並不如烟》相比。周素子對《新史記》表示,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風格,她倒希望不要做比較。“老拿我跟誰比,人家的社會地位跟我的根本不一樣,她自稱是最後的貴族,我們是底層老百姓,我們的書不見得賣得那麼好。”周素子謙虛地說。


不懂政治、不寫政治


雖然寫的是一個充滿政治因子的年代、描述的是一名又一名遭遇政治災難的文化人,但周素子並未將重點放在政治,而是選擇從中華傳統文化的角度、以帶著文學性的筆調,描繪出一則則在困境下的生動故事。


周素子對《新史記》表示,她一輩子不講政治,因為不懂政治,加上樂觀看待過去,因此書中沒談政治,一方面是自己本來就沒興趣,另一方面也因為沒那麼大的政治批判態度。


不過周素子對現在的中國情況與知識份子仍有話要說。“現在的中國沒有‘真’的東西,因為國內的知識份子不敢寫也不敢說,他們只能遠離。我不是要批判中國的知識份子,但他們非常安於現狀,退休工資夠花了,覺得常常拿獎也很好,不像我們現在有思想,希望自己永遠不落伍。”


文學評論家暨作家李劼表示,周素子的作品能面世很不容易,因為對於時下大多數讀者來說,或是由於所處歷史背景和社會不同,或是由於逾半紀以來某種畸形的、逆潮的、詭異的、極端宗教化的“文化”肆虐所形成的隔膜,使得周素子的作品存在代溝。


周素子對《新史記》舉例,紅樓夢永遠是大家心中的經典作品,哪一代的年輕人都喜歡讀,因此周素子對自己的書有自信,她相信年輕人也會喜歡,尤其是對中國過去感興趣、有頭腦的年輕人,不會存在代溝的問題。


周素子的《晦儂舊事‧老家的回憶》。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