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日星期一

歐陽五﹕從「一國兩區」、「李吳會」看馬英九追求歷史評價

近日,兩岸國共高層互動熱絡,也廣受關注。3月22日,胡錦濤與吳伯雄才在北京會談;4月1日,李克強與吳敦義又在海南博鰲會面。吳伯雄在會談中提出了「一國兩區」主張;吳敦義則在會面中談到16字箴言「求同存異、兩岸和平、講信修睦、民生為先」。

二吳後面有馬。吳伯雄說他此行是「受人之託,忠人之事」;吳敦義則是從西裝內兜取出一張紙,鄭重其事地念起了那16字箴言。顯然,二吳今次大陸行,事前必與馬英九溝通過,甚至可能是馬英九耳提面命,請託專門帶話。

年初台灣領導人選舉,馬英九獲得連任,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也獲得台灣主流民意的支持。馬英九說,他現在已無爭取連任的壓力,但有爭取歷史評價的壓力,同時國民黨有長期執政的壓力。

民進黨則在近期檢討敗選,開始反思其大陸政策。代理黨主席、高雄市長陳菊數次稱對岸為「中國大陸」,一反該黨往稱。

「一國兩區」比「一中各表」更明確

在台灣發展須維護好兩岸關係的大背景下,國民黨在大陸政策上要對民進黨繼續保持戰略優勢,需要一種新的論述和作為。於是「一國兩區」的主張被提了出來。雖然這個主張並非新鮮概念,但由馬英九透過吳伯雄在大陸領導人面前提出則是首次,展現其認同「兩岸同屬一中」的政治立場,也撇清了有關「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疑慮,同時也有以地區概念帶出「主權和領土重合,治權互不否認」的意涵。在此基礎上擱置爭議,兩岸互動將有更大的想像空間;只有求同,存異才有意義。因此,「一國兩區」比「一中各表」(後者有可能表成「兩中」)更明確、也更進一步,馬英九及國民黨釋放了一個積極的信號。

有了「一國兩區」在前,甚至雙方有「兩岸同屬一中,非國與國關係」的共識,出自《禮記‧禮運》的「講信修睦」4字,就不致引發歧義。博鰲「李吳會」中吳敦義那16字箴言,應是未來馬英九在兩岸互動中的方向:以增進民生擴大兩岸和平發展的基礎,促進良性互動,累積互信,推進兩岸關係,甚至商議兩岸和平架構。

馬英九欲追求歷史評價,對於政治人物往往囿於流水民意的台灣,相信是一大長遠利多。儘管其本人沒有明言所追求的歷史評價內容為何,但兩岸關係問題應是其中最重要部分。年初勝選後的馬英九,即在兩岸互動上展現了更積極的姿態,大幅放寬陸資入台,多次出席兩岸出版、共編中華語文庫上線及觀光節等活動,對兩岸交流提出許多期許。

當前,兩岸互釋善意,良性互動,處於60多年來最為和平穩定的時期。對於馬英九來說,要順利推進其兩岸理念,除了積極與大陸方面互動外,也應在其內部有所作為,如原有法規的檢討、某些官員消極僵化思維的促動等,以免出現平潭綜合實驗區是「一國兩制」試驗的笑話,造成誤判和不必要的爭執。


香港 明報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