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7日星期二

馬英九的台灣路線與歷史評價

順利連任成功的馬英九總統,承諾將在未來四年堅持台灣路線。發表當選演說時更嚴正表示,他沒有連任壓力,卻有歷史評價的壓力。所謂台灣路線,指的是清廉、繁榮、和平,分別概括執政風格,經濟遠景與兩岸關係。而他最在意的歷史評價,也正是台灣路線的延伸。他的感謝演說特別強調,「未來會用生命捍衛中華民國主權、台灣的安全與台灣人民的尊嚴。」這樣的宣示緊緊銜接下面的表述:「生生世世為台灣奮鬥到底,這是對台灣最莊嚴的承諾。」這樣的語言,出現在藍營,正好可以說明民主價值已經橫跨朝野兩個政黨。

馬總統所表達的台灣關懷,已經與民進黨無分軒輊。民主化與本土化,這兩種價值觀念,不僅可以等值看待,也可以相互替換。在政黨輪替之後,民主與本土的鍛鑄已然宣告成熟。不過他的當選感言,可能不只是概括未來四年,其中的強烈暗示,應該還包括他選前所揭示的「黃金十年」。他所定下的歷史方向,顯然也是要傳達給未來的接班人。在演說中,他再三強調「台灣新歷史」與「台灣主體」,鮮明指出海島未來的發展主軸。

這是一個重要的跨越儀式,很有可能牽動日後的政治板塊。在二○○八年,馬總統就積極思索並建構台灣論述。他最初對台灣歷史的考察,也許還停留在初階的認識。但無可否認,經過四年的投入,可謂成果斐然。他不僅解除了二二八事件的符咒,也解開了本土化的枷鎖。相形之下,民進黨在最近十年的台灣論述,已大大削弱,完全沒有突破與成長。本土化的詮釋權,再也不是民進黨可以單獨壟斷。如果把本土化與受難心態等同起來,似乎已經不符改革開放的要求。台灣社會需要向前看的願景,而不是往後看的懷舊。

北京對馬總統的當選感言,已經表達某種程度的失望。他們認為,馬總統過分強調台灣主體與台灣認同,偏離了所謂「終極統一」的中華民國憲法。他們下指導棋的主要目的,其實是要把馬英九拉回「一個中國」的立場。他們不辭辛勞地提醒九二共識的意義,卻隻字不提中華民國的地位。九二共識中的一中各表,其實有它積極的意義。中華民國不是一個名詞,它在台灣具有政治經濟與民主傳統的物質基礎。從民主內容來看,馬總統獲得六百八十幾萬票,而胡錦濤當選國家主席卻只有兩千九百餘票。小小的台灣,每位公民都有發言權與投票權。龐大的中國,卻永遠停留在所謂的民主集中制,十三億人口淪落成為無聲的群眾。物質基礎的不同,正好使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劃清界線。

馬英九的歷史評價,當然還有待觀察。在連任之後,立即面臨美牛風暴與貧富不均的挑戰。清廉與繁榮,不足以涵蓋社會正義的精神。無可懷疑,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薄瑞光的選前發言,確實有助於為馬英九催票。但不能因為這樣的助選,反而在美牛問題上喪失台灣主權。

既然已經宣誓生生世世為台灣奮鬥到底,此時此刻正是檢驗的關鍵。社會正義與台灣主權,都不是一天造成的。未來四年,甚至十年、百年,是無盡無止的考驗。

(作者為政大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没有评论:

明鏡關注點

明镜博客 » 时事

明鏡歷史網

明鏡網

明鏡十大热帖